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867|回复: 0

《周易参同契》研究(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6 19: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先生说:“中国报柢在道教。”而“道之所秘者,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虎;龙虎之所自出者,莫若《参同契》焉。”因此,研究《参同契》,不仅对中国文化史、道教史,而且对易学史、科学史和生命科学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即使像朱熹这样的大儒,也曾为此书“终日不寐”,竟慨叹“不得其传,无下手处”。其他学者更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以“阴阳注之”者,有之;以外月注之者,有之:以内丹注之者,亦有之.这无疑丰富、发展了(参同契》的思想,然均有其偏,“殊失其奥旨矣。”
    鉴于古今学界在《参同契》研究上的成就与不足,本文不揣学识浅陋,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吸取前哲今贤的研究成就,深入探讨其天道观和思维方式:并以此为观照,而剖析其易道、内外丹等思想,也兼及其相关联的科学思想;以求获得对《参同契》的整体认识,并对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坚持了三点,即:一是全面的观点。《参同契》是一个文化系统,“大易性情”,“炉火之事”、“引内养性”,三位一体,圆融无碍。只有对《参同契》作全面考察,既要考察其易学思想,又耍研究其外月思想和内丹思想,才能完整地把握其思想体系的建构.二是历史的观点。《参同契》成书于东汉时期,魏伯阳是“第一作者”.“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天道”与“丹道”是完全统一的。《参同契》以周易盏天说为基础,吸收了“浑天说”的“基本内核一和“宣夜说”的“合理内核”提出了“乾坤坎离”的宇宙结构论,并利用河图五行数建构了人体模型,使“天道”与“丹道”有机地结合起来,故研究该书,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文化状况。三是坚持证与义理相结合的方法。该书对外丹、内丹的表述多以隐语或暗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考证道经、道典,将其真正的含义抽绎出来。但是,如果只重视考证,而不进行义理的阐释剖析,就会跟着史料走而不得其义。因此,还需要用现代哲学理论去驾驭它、分析它以求弄清楚其理论真相。    全文分导论,五章共六大部分。导论主要叙述了研究‘参同契》的意义、现状和本文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第一章《周易参同契》其书,论述了《参同契》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并分析了《参同契》题解、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来源。第二章‘周易参同契》的哲学思想,论证了《参同契》的天道观、“三道出一”的内涵,并对其思维模型和炼月模型及其关系作了阐明。第三章《刷易参同契》的外丹思想,阐述了《参同契》的外丹理论及其演变,着重论述了《参同契》烧炼外丹的条件即鼎炉,药物及火候,并对‘参同契》外丹烧炼“一节详尽的操作”过程作了详细诠释。第四章《周易参同契》的内丹思想,诠释了《参同契》的内丹理论及其演变,论证了从外月到内丹的原因,以及内月修炼的四个阶段。第五章《周易参同契》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主要讨论了《参同契》易学思想、外月思想和内月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本文试图在如下三方面作些创新:
    第一,认为《参同契》的“阴阳五行模型”、“河图洛书模型”与“月体纳甲模型”属于思维模型的范畴,而炼丹模型则是思维模型的外化,其思维模型对于炼丹模型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认为《参同契》的“三道由一”的“一”,既非“大易”,也非“金丹道”,更不是三者“合一”或是“不死成仙之目的”,而是指“生生不息之道”。生生不息之道,也可称之为太极、太虚、无极。而这一切都统一于“太极图”中。可以说,“三道由一”,大易、炉火、黄老就寓于“太极图”中。“太极图”可以将阴阳、八卦、鼎炉,药物,火候、月体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六虚说、六十气
说全部概括起来。
    第三,认为《参同契》与“太极图”、“无极图”同源。而“无极图”来自“太极图”。如果蜕“太极图”将“大易”、“炉火”、“黄老”熔为一体,那么“无极图”则主要用来说明内丹修炼。根据陈抟“无极图”,内月修炼分炼己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四个阶段。一般说来,第一阶段称作道术,后三个阶段称作仙术。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参同契》为难深之词,使人难晓”(《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鄙人不自量力,试图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参同契》作全方位探索,但由于学力不逮,才思驽钝,尽管已尽了最大努力,文中之“失一肯定不少,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教授不吝赐教,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9-20 13:29 , Processed in 0.0733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