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153|回复: 1

道教教理教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8 15: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创教之初,便奉老子为崇高之天神及祖师,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圣典,以《道德经》中所提出和议论的概念.范畴道和德,为最根本的神学原理。故道教以其信仰阐扬的道和德,便是道教的教理。在这种神学原理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膜拜对象.修持理论.规范思想行动准则等等,均为原理之演绎,谓之教义。故我们谈道教的教理教义,自然便必须从道教的根本教理道与德开始。

  这里要预为说明的是,对于《道德经》,哲学思想家们有他们从哲学思想角度出发的理解与阐发,而宗教家们则有他们从宗教角度出发的理解与阐发,道家学派与道教虽然在义理上有关联.有相同处,但在实质上有差异,这也是十分明显的。
因本文讲的是道教的教理教义,故只就道教所宣扬的教理教义的原貌,概略地加以介绍。

第一节∶神仙学原理道与德

  道教的一切经典,无不称其根本信仰为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有了道才生成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演化而构成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由此而化生 万物。道教经书中对于道的解释很多,如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
卷十八至卅四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又说∶道无奇辞,一阴 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卷六十八中说∶夫道乃洞,无上无下,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又如早期五斗米道主要秘籍《老子想尔注》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又如东汉王阜《圣母碑》中说∶老子道也,乃生于无形,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综上所述,道教在创教之初,便已明确所谓道就是创世主,就是宇宙主宰者的代名词。以后道教的经书,也基本上不离其轨而循此演说。如唐吴筠《玄纲论》中说∶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瀚无端,杳杳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兮。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宋谢守灏《混元皇帝圣记.序》说∶
  原夫大道玄寂.理极无为。上德冲虚,义该众妙。是以精凝真一,非假物以称生,形结九空,不待有而成体。含神太混,毓粹幽原。恍惚帝先,希微至极。故能真融金阙,教逸不言.惠涣玉京,慈光有物。二仪持以覆载,万品赖以滋荣。神冠阴阳,功成造化。先天地而独立,后尘劫而无昧。
晋葛仙公(玄)《五千文经序》说∶
  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道书中这样的解释很多。总之,不论释道为生育天地之本源,或释为生生成成之规律,或释为一阴一阳之为用,或释为理极无为之理念,或释为导执令忘,引凡入圣
,或直接释为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太上老君….,等等,归根究底,指
的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就是神灵。宇宙一切皆由道所创造和主宰,这便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
  与道并提的是德。道书中对德的解释也很多,如唐吴筠《玄纲论》中说∶
  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
道教经书中多处解释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
。也有作社会道德解释的,如《玄纲论》中说∶道德丧,则礼乐不能理也。《常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认为道与德约制.驾御宇宙的一切,天.地.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在《太平经》中道与德应用很广泛,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性质不同,解释也便有不同。如谈自然界的问题,则说道为元气,德为自然演化;道为天,德为地;道为阴阳,德为五行;道主生,德主养等,如谈哲理.方技,则道与德又为真理.方法.技艺。如谈社会问题,则道德,又为社会伦理风尚。《太平经》总括道德的含意,往往说要道善德,是只能遵循而不可违背的。又往往把道德比作天之心,若人之有心。心即是君,是主宰者。唐吴筠《玄纲论》总括道德的含意说∶道德者天地之祖;天地者万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则道德.天地.帝王一也。诸经的说法都差不多,不管有多少解释,都排除不了道是非物质的宇宙本源,是天.地.人的主宰者;取得这种非物质本源的体性,便是德。而这种非物质的宇宙本源,凝聚起来便是最高天神。舍此,便不属于宗教的解释了 。

第二节∶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
  奉太上老君为无世不存的至尊天神,这是道教徒最根本的信条。谁否认这一条,就不是道教徒。犹如否认上帝的存在就不是基督徒一样。

  据宋观复大师谢守灏《太上混元圣纪》说∶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

谢守灏认为以往的太上老君记传率多疏略,如司马迁《史记》.班固《古今人表》.刘向《列仙传》.嵇康.皇甫谧之叙高士,葛稚川《神仙传》.及以后之《集仙传》.《总仙传》,皆蔑裂百不具一,还认为尹文操编圣记八百二十章,贾善翔传犹龙析为百篇,虽记述颇详,而枝蔓旁引,首尾失次,其间取舍,未免乖违,二三其说,览者迷惑。因此他编考三教经典传记,究其源流,仍序历代崇奉之事,编为圣记,冠以年谱。若夫五太之初,九皇之始,真文未兆,载籍叵详,今始纂书史所载老君应世之岁月,述其年谱。道教认为太上老君是无世不存在的.屡世皆为王者之师,故《太上混元圣纪》从元?肇始记起。简述如下∶

  元肇始,天地初立,有神人号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天皇时老君应运降迹,与天皇为师,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师。老君正方圆上下之形,定洪荒朴略之状,配四海于四神,付五行于五帝。

  地皇时,太上老君屑迹下降,与地皇为师,分配刚柔,制定寒暑,地增博厚,天益高明。圣力无穷,神功靡测。万木甲坼,万草勾萌,羽族毛群区分于兑离之位,蚧虫鳞类支分于坎震之宫。

  人皇时,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号盘古先生,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脉,一万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离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将,出孕于火风。

  伏羲时,太上老君降世,以道弘济,降迹为师,号郁华子,教之以画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书契之文,制之以代结绳之政。

  祝融为火德之祖,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时老君降济阴,号广寿子。教民陶治 。

  神农(连山氏)时,太上老君救时屈己.下为帝师,号传豫子。仞之于五运,分之于时,助之以正方机,明之以济百谷。变饮血茹毛之化,移蒉桴土鼓之音。毁穴焚巢,上栋下宇,范金合土,燔黍擘豚。制来耜以济兆民,作疏治以利万物。天雨粟以呈瑞,地芒稼而彰稔。

  黄帝(有熊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号广成子。黄帝向老君屈膝而问道。当时蚩尤作乱,老君化鱼鳖为兵士以助黄帝,变云霞为神只潜扶军阵,能弭兵于涿鹿,偃戈于阪泉。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少昊(金天氏)时,太上老君乘九龙之辇,复降于崆峒山,号随应子。一号太极先生,为少昊之师。说庄敬之典,教之顺时迎气,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鸟,官理分九鹰以统百师。景合璧以表灵,风衔图而示贶。悉由至道,彰此帝谟。

  颛帝(高阳氏)时,太上老君降于衡山,号赤精子。为帝师,教之解纷塞兑。治国安民。涤荡九黎,陟明八凯。布龙野紫髯之凶丑,布蛇身赤发之渠魁,力拔不周,首触山碎,天低西北,致日月之西行;地业东南,使江海东注。追呼六甲,役御百灵;训之以微言之经,教之以大顺之道。

  帝喾(高辛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江滨,号录图子。敷道布化,济代为师。谈黄庭之妙言,隐日遁月;称录图之嘉号,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命,作六英之乐。封勾芒以佐苍帝,敕蓐收以翼白方。封岱岳而印金泥,照寰区而开玉镜。饮太活之井,游不夜之乡。

  帝尧(陶唐氏)时,太上老君降世为师,居姑射山,号务成子。讲玄德之经道,以治国于玄化。帝舜(有虞氏)时,太上老君降世,居河阳,号尹寿子。太上谈无为之理,讲离合之经。三苗克悛,四罪咸服,百揆时序,五典谨徽。怀明神之珠,赐照华之王。

  夏禹时,太上老君降世,居商山,号真行子。太上克匡王道,爰作帝师。谈德行之经,行为国之法。

  商汤时,太上老君降世,居于潜山,号锡则子。太上权离左极,下为王师。说长生之经,体自然之道。

  老君虽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托孕于玄妙玉女
,经八十一年,于武丁九年二月十五日降生。

这是最早的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记传。

  辛纣时,太上老君降于岐山之阳,号燮邑子。周文王为西伯,召为守藏史。

  周武王时,迁老君为柱下史。

  周成王时,老君仍为柱下史,号经成子。授道周公,乃游西极大秦竺乾等国,号古先生。

  周康王时,老君复归于周,号郭叔子,复为柱下史。

  周昭王廿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廿四年老子传道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即于喜宅南小山上升天。廿五年复分身降于蜀国李太官家。廿七年老君会尹喜于青羊肆,将坎化胡。远适流沙,长移犷俗,及身毒罽宾之国,教烦陀阿柱之王。于阗国西五百里有毗摩寺,云是老子化胡之所也。

  周穆王四年,老君复降于中国,东游扶桑会大帝,校集群仙,遂游西海至苏邻国,号为大光明使,寻即复升天。

  周夷王时,老君与玄古三师降于蜀绵竹山之三学山,授李真多以飞升之道。

  周历王廿一年,老君降于楼观,授道士宋伦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经,并灵飞六甲素奏丹符。

  周宣王四十三年,老君降于渭州,告宣王以岁抵北迁,言周将衰。

  周平王卅三年,老君复出关屉化诸国,遂至西海流麟等洲,考校群仙事讫,复还中国。

  周定王时,王问老君以在世神仙,老君对以中岳有古先生,即予是也。

  周敬王十七年,孔子谓南宫敬叔说∶吾闻老聃博古赅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明年遂与敬叔俱至周见老子。

  周夷烈王二年,老君襄秦,秦献公授馆致礼,问于历数,老君遂出散矣。

  周显王八年,老君东还,游赤城蒙山,重过扶桑,较集群仙,已而隐于景山太室少室。

  周赧王九年,老君与尹喜诸仙西游女儿瞿头天柱,复出散关,遂升昆仑,还紫微上宫。

  秦始皇廿八年,老君降于楼观南之老君祠,授帝以鬼林经策使鬼神之符。

  前汉文帝时,老君降于陕河之滨,号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亲访之,老君授以《道德经》。

  汉成帝河平二年,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授于吉《太平经》。

  后汉明帝元和二年,老君再降,授于吉真人一百八十戒。

  汉安帝永初二年,老君降于泰山,召江夏史刘图校定天下簿籍,因示菲福报应之事。

  汉顺帝汉安元年,老君降于蜀之鹄鸣山,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秘籙;再降赐《太清中经》九百三十卷,符文七十卷。建康元年又授天师三洞众经及超度九 祖斋植之法。

  汉桓帝永寿元年,老君降于成都,授天师北斗削死注生之法;又授以制六天斩邪文。

  汉灵帝光和二年,老君降于天白山,授仙人葛玄上清.灵宝.大洞等经及三籙七品斋法劝戒****转神入定等经。

  后魏明皇帝神瑞二年,老君降于嵩山,授道士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戒》;泰常二年又降赐符籙七十卷。

  太武皇帝太平元年,老君降于嵩山,命寇谦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号。

  隋炀帝太业十三年,老君降于终南山,语山人李淳风以唐公受命之符。

  唐高祖武德二年,老君降于羊角山,语吉善行,令奏闻云;我帝祖也。今唐得圣,治社。

  唐高宗龙朔二年,帝祠老君,老君降于殿上,权大力等依所见图写为瑞象。乾封元年上尊号玄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则天武后文明元年,老君降于虢州皇天原,命邬元宗令传言武后不可革命。

  玄宗皇帝开元十七年,老君降于蜀州新兴寺,隐景于佛殿柱中,宛如刻画,削洗愈现。开元廿九年,老君降于丹风门外,语田同秀曰∶我昔日入流沙,藏一金灵 符在尹喜旧宅,可奏帝取之。天宝二年上老君尊号大圣祖玄元皇帝,七年上老君尊 号圣祖大道玄元皇,十三年加上老君尊号∶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天元皇帝。

  懿宗咸通十年,庞勋领三千人欲劫夺太清宫,时士庶数百馀家在宫避难,咸见老君乘空天行,须臾黑雾昏曀,贼迷路自相蹂践,庞勋亦溺水死。  

  宋真宗皇帝大中祥符七年,上老君尊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宋徽宗皇帝政和二年,老君乘白马驾祥云降于茅山玉晨观,授梁光映加句《天童经》。

  《混元圣纪》成书于宋,故截止于宋。作者引述多种古籍,其中往往说法不一,互相抵触,甚至对老君之历代为帝师的说法也不一致。葛洪《神仙传》曾说∶老君历代为帝师皆碎书,不出仙传正经;又谓不应背澄清而入臭浊,弃天官而受人爵,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耶?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欲推尊老子,故有此说耳。唐昊天观主尹文操则著论驳之,……殊不知开辟之始,因学而得道者,必有自然圣降而为师,随机传受焉。《定志经》云,昔
天尊造人慈之初,行应自然,暗与理合,自然玄悟,撰集成经,以教将来尔。由是观之,则老君自然学道而世世为师,亦何疑焉。既是大慈之父,亦何辞舍尊就卑.和光臭浊乎。虽然如此,但道教徒相信太上老君为至尊天神,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这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这里须加说明的是,关于道教的至尊天神,经书中还有两种说法,一说以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一说以太上道君(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但以后统一于三位一体,老子一?化三清之说。关于后两说的出现,将在谈道教的神仙系统时再加介绍。


第三节∶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世界各宗教,无不有自已的创世纪之说法;道教也是如此。《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简短的概述。

  道教经书中谈宇宙的形成时的状态,有所谓混元.空洞.混沌.混洞.劫运五个过程之说。

据《云笈七签》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解释∶
  混元乃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始立。

  空洞乃是渺茫之内.幽冥之外生元气的地方,生乎太无,太无变而三气明焉。三气混沌,生乎太虚而立洞,因洞天立无,因无而生有,因有而立空。空无之化,虚生自然。上气曰始,中气曰元,下气曰玄。玄气所生出乎空,元气所生出乎洞,始气所生出乎无。故一生二,二生三,三者化生以至九,玄从九反一乃入道,真气清成天,滓凝成地,中气为和以成于人。三气分判,万化禀生,日月列照,五宿焕明。上三天生于三气之清,处于无上之上,极乎无极也。

  混沌乃是二权未分之洪源时期,溟涬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玄黄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祖,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湛湛空虚于幽原之中而生一气焉。化生之后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乃生一气;各相去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共生无上也;自无上生后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乃生中二气也;中三气也。中二气.中三气各相去九十九万亿九十九万岁,三合成德,共成玄老也。

  混洞乃是道气未显之时,恍莽之中无象可察,有质可睹不可名,这时生出了元始天尊,为万物之初始,极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寿无亿之数,不始不终,永存绵绵;消则为气,息则为人;不无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无名可宗,强名曰道。

  劫运乃是指天纲地纪之轮运,天圆十二纲,地方十二纪。天纲运关三百六十轮为一周,地纪推机三百六十轮为一度。天运三千六百周为阳勃,地转三千三百度为阴蚀,天气极于太阴,地气穷于太阳。故阳激则勃,阴否则蚀,阴阳勃蚀,天地气反。天地气反,乃谓之小劫,天运九千九百周为阳蚀,地转九千三百度为阴勃。阳蚀则气穷于太阴,阴勃则气极于太阳。故阴否则蚀,阳激则勃,阴阳蚀勃,则天地改易。天地改易,谓之大劫。天地经历无数的劫运,才道德方明圣君受任。

  道教的创世纪,以《太上老君开天经》讲的最集中,最为清楚。《经》中说∶在未有天地时,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那时∶
  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无东无西,无青无黄,无南无北,无柔无刚,无覆无载,无坏无藏,无贤无圣,无忠无良,无去无来,无生无亡,无前无后,无圆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无高无下,无等无偏。无左无右,高下自然。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处,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而生。

尔后,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洪元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一大世纪。
  洪元之时,亦未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混元一治万劫。至 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

太初是道教创世纪的第二大世纪。这时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四十八万卷,一卷有畏十八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这时才分别天地。
  清浊剖判,溟涬鸿濠,置立形象。安竖南北,制正东西。开暗显明,光格四维。上下内外,表里长短。长短粗细,雌雄白黑,大小尊卑,……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三纲既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

这时虽创造了日和月,但还未有人。太上老君又创造人。
  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既空,三分始有。生生之类,无形无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朴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万物之中,人为最贵。

太初一治至于万劫,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太初既没,便进入了道教创世纪的第三大世纪太始。这时太上老君下为师,口吐《太始经》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地。太始者,万物之始也。
  流转成练素象,于中而见气矣,自变阴阳。

太始既没,以后便是太素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太素以法天下。太素以来,天生甘露,地生醴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名曰上古。太素既没,尔后便是混沌世纪。
  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为师,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沌以来,始有识名。混沌号生二子,十者胡臣,小者胡灵。胡臣死为山岳神,胡灵死为水神,因即名为五岳四渎。

混沌既没,而有九宫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口吐《乾坤经》,结其九宫,识名天地。
  天是阳,地是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象,日月星宸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渎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脏是也。分别名之有异,总而名之是一也。,取三纲名也。

九宫没后,进入元皇世纪。老君下降为师,吐《元皇经》一部,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道流后代,以渐成之。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太上皇之后有地皇;地皇之后有人皇;人皇之后有尊卢;尊卢之后有句娄;句娄之后有赫胥;赫胥之后有太连。混沌以来太连以前,名曰中古。太连之时,天生五?,地生五味,人食之乃得延年。在太连之后,进入下古,首有伏羲,老君下为师,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归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尔时民有名无姓,世上亦无五谷,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处,夏则巢居。伏羲没后而有女娲,女娲没后而有神农。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出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没后而有祝融,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仓颉.轩辕黄帝。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力牧子。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黄帝之后,次有少昊.帝颛项.帝喾.帝尧.帝舜.夏禹……。

  关于天地的开劈者,及万物的创造者,道经中有说为太上老君,有的说为元始天尊。《九天生神章经》说∶三号虽殊,本同一也,都是道的化生。

  大道生成宇宙及万物万事,这也是道教最基本的教义。太上老君是创世主,这是道教徒不可动摇的信念。


第四节∶道教宗元于三宝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中说∶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始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明理.明理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这就是说.立教必有教理教义,必习经诰,必有师授。那么道教之经诰从何起始,说经者为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中说∶
  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 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

何谓三元?《云笈七签》《道教三洞宗元》中说∶
  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生神宝君。

三元即三宝,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分别治于三清境,故三宝又称三清。三清境即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又名三天,即清微天.禹馀天.太赤天。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馀天,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太赤天,其气玄白。三气来自三元,而三元又生于妙一。故《九天生神章经》云∶三号虽殊,本同一也。

  三宝君.三清,在道教经书中,即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宝君各为经教之祖师,即三洞之尊神也。这就是说,把天上之道经符籙传授给世人的,乃是三宝君。三宝君传三洞真经,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道教三洞宗元》说∶
  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

道教将全部经书分为三洞,按历史事实来说,是起自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但按道教教义则认为自三宝君之说教。从远古便是如此。这里是介绍教义,故按教义之说法。

  三洞又总成七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后四者为辅经,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辅通贯。道教统称之为三洞尊文.七部玄教。

  三洞尊文,各分十二部,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籙。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传记。第十一赞诵。第十二表奏。三洞合成三十六部。

  三洞三天生三气,始青气在清微天;元气黄在禹馀天;玄气白在大赤天。故三气为玄元始。三气化生天地,自玄都玉京以下,合有三十六天。其三十六天,二十八天在三界内,八天在界外即∶
  大罗天
  三清境(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
  四梵天(种民天)
  无色界四天
  色界十八天
  欲界六天

大罗天最高,在玉清境玄都玉京之上。三十六天为三宝君所统。从欲界六天以上,人寿命长。皆以黄金荐地,白玉为阶,珠玉珍宝,自然而有。虽复欢乐,并不象生死。欲界之上的四梵天,亦名种民天.圣弟子天,人断生死,三灾所不能及。四梵天之上为三沦境,玉清境中有九圣,上清境中有九真,太清境中有九仙。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三宝君欲拯济欲世及未断生死之人,使之离苦,得无为之乐,因而化身降世,授经立教。

  《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中说∶三洞垂法,从仙达圣,品级转迁之理也。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宝。其次智淅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名洞玄灵宝。既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名洞真天宝也。……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三,皆以诱俗修仙,从凡证道,皆渐差别,故有三名。以教垂文,或以色声著体,并是难思知用,随方立名耳。这就是说,三宝君立教,经籍分为三洞,乃是分品级以使修学者循而渐进。至于名字,则不过随方立名。

  道教宗元于三宝君,故敬信三宝(三清.三元.三尊),乃是道教徒的基本信仰。


第五节∶天界.仙境.地府及五道

  道教以太上老君(或曰元始天尊)为创世主,道经中宣称太上老君所创造的这个天地,无限广阔浩濣,上至极远之玄天,下及极深之地府,有诸天帝之天庭,有仙人游乐之仙境,亦有恶鬼所入之地狱。这个天地既包括彼岸世界,也包括人们所生存的世界。关于诸天之划分及诸天之数目与名位,地域之划分及诸国之数与名,以及仙境.地府阴曹之名位,在道经中说法不一,现仅据《云笈七签》所载,加以介绍∶
  三界廿八天∶
  第一欲界六天∶一曰太皇曾天。
         二曰太明玉宝天。
         三曰清明何童天。
         四曰玄胎平育天。
         五曰元明文举天。
         六曰七曜摩夷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谓∶

  欲界六天,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是故举其重,因名为欲界。

  第二色界十八天∶七曰虚无越衡天。
          八曰太及蒙翳天。
          九曰赤明和阳天。
          十曰玄明恭华天。
          十一曰曜明宗飘天。
          十二曰竺落皇笳天。
          十三曰虚明堂曜天。
          十四日观明端静天。
          十五曰玄明恭庆天。
          十六曰太焕极瑶天。
          十七曰元载孔升天。
          十八曰太安皇崖天。
          十九曰显定极风天。
          二十曰始黄孝芒天。
          廿一曰太黄翁重天。
          廿二曰无思江由天。
          廿三曰上揲阮乐天。
          廿四曰无极县誓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谓∶
  色界十八天,云其界有色无情欲,不交阴阳,人民化生,但散香无复便止之患,故日色界。

  第三无色界四天∶廿五曰皓庭霄度天。
          廿六曰渊通元洞天。
          廿七曰翰宠妙成天。
          廿八曰秀乐禁上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谓∶
  无色界四天,云无复色欲,其界人微妙无色想,乃有形长数百里,而人王自觉,唯有真人能见,故曰无色界。

  三界廿八天之上为四梵天∶廿九曰常融天。
              三十曰玉隆天。
              卅一曰梵度天。
              卅二曰贾奕天。

四梵天之上则圣境四天∶卅三曰太清境太赤天。
           卅四曰上清境禹馀天。
           卅五曰玉清境清微天。
           卅六曰大罗天。

《四梵三界三十二天》谓∶
  上清之天,玉京玄都,紫微宫也,乃太上道君所治,真人所登也。自四天之下廿八天分为三界,一天则有一帝治其中,其天人皆是在世受持智慧上品之人.从善功所得,自然衣食,飞行来去,逍遥欢乐,但死生之限不断,犹有寿命,自有长短,下第一天,人寿九万岁,以次较增之。

  道教又谓天地有五方六国。《云笈七签.天地部.总说天地五方》谓∶外国放品隐元内文经云∶天地五方,皆有制御。刚柔之色,使不得落其地。深廿亿万里得润泽;润泽下廿亿万里得金粟泽;金粟泽下廿亿万里得金刚铁泽;金刚铁泽下廿亿万里得水泽;水泽下八十亿万里得大风泽;大风泽下五百廿亿万里得乃纲维泽;,制使不陷,如今日月星辰为风秉待也。学者不知地下之境,润色深浅即五帝,不过兆身于外国之境也。

  东方弗于岱,九万里之外,极豪林之墟,其国音铭呵罗提之国。国地形正圆,土色如碧脂之鲜,无有山阜,广狭九十万里,其国人形长二丈,皆行礼而诵高上始气,吟歌化人之音,是得四百岁之寿,无有中夭之命。

  南方阎浮利,卅万里之外,极洞阳之野,其国音则铭伊沙陀之国。国地平博,无有高下,土色如丹,广狭八十一万里,其国人形长二丈四尺,皆行礼而诵高上,吟歌化人之音,寿三百六十寿。

  西方俱耶尼,七十万里之外,极浩素之垄,其国音则铭尼维罗绿那之国。国地形多高垄,与天西关相接,土色白如玉,广狭六十八万里,其国人形长一丈六尺,皆行礼而诵咏高上,吟歌化人之音,寿六百岁。

  北方郁单,五十万里之外,国极朔阴之庭,其国音则铭旬他罗之国。国地长流平原,土色黑润,广狭五十八万里,其国人形长一丈二尺,皆行礼而诵咏高上,吟歌化人之音,寿三百岁。

  上方九天之上,清阳虚空之内,无色无象,无形无影,空洞之铭元精青沌自然之国。以青气为世界,上极无穷,四覆诸天.则高上玉皇万圣帝真,受生之根元,寿命无量。群仙居之,无量寿。

  中国直下极大风泽,去地五百二十亿万里,纲维地源,制使不落土色,如金之精,中国音则铭太和宝真无量之国。中岳昆仑,即据其中央。中国周回百二十亿万里,其国人形长九尺,皆学导引之术,修上清之道,行礼诵咏高,寿一千二百岁,无有横夭之年。

  道教又谓有九地卅六音,即有卅六土皇,以应卅六天。道教以人死为鬼,鬼入阴曹地府,受阎罗王之审判,恶鬼即被打入地狱受罚。

  道教谓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岛,皆人迹所稀绝,为仙人游息之处,有不死之仙草。十洲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三岛即昆仑.方丈.蓬丘。

  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茹,苗长三四尺。人死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秦始皇闻之,乃使徐福发童男女各三百人,率载楼船入海寻祖洲。

  瀛洲∶在东大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郡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

  玄洲∶在北海之中,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卅六万里,多仙官宫室,饶有金石紫芝。

  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去北岸九万里。上有风生兽,火烧不死,若以石上菖蒲塞其鼻即死,取其脑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寿五百岁;又有火光兽,大如鼠,其毛如火光,取其毛缉为布,号为火浣布,有垢烧之即洁。炎洲多仙家居处。

  长洲∶一名青丘,在南海中,地方五千里,去岸廿万里。上多山川,又多大树,树乃有二千围者。有仙草灵药甘液玉英。有紫府仙宫,天真仙女游于此地。

  元洲∶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南岸十万里。上有五芝玄涧,涧水如蜜浆,饮之长生,与天地相毕;服此五芝,亦得长生不死。上多仙家。

  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去东岸十九万里。上多山川,积石为昆峿,冶其石成铁作剑,光明洞照如水精状,割玉如泥。亦多仙家。

  生洲∶在东海,接蓬莱七十万里,地方二千五百里,去西岸廿三万里。上有仙家数万。天气安和,芝草常生,地无寒暑,安养万物。亦多山川,仙草泉芝,一洲之水味如饴。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洲上多风麟数万,各各为群。有神药百种,亦多仙家。

  聚窟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北接昆仑廿六万里,去东岸廿四万里。上多神仙官第.比门不可胜数。有狮子等兽。又有人鸟山,山上多大树,林芳叶香,作声如群牛吼,取其根煮汁,再煎为丸,名为却死香,闻其香,活不亡,以香熏死人即复活。

  昆仑岛∶在西海戌地,北海之亥地。地方一万里,去岸十三万里,又有弱水周回绕匝。正东名昆仑宫,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之所宗。昆仑乃天地之根纽,万度之纲柄。上有仙官数万。

  方丈岛∶在东海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上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群仙若欲升天者,往来此洲,受太上玄生籙。仙家数十万,芝草顷亩如种稻状。

  蓬丘岛∶蓬莱山是也。对东海之东北岸,周回五千里,北到锺山北阿门外,乃天帝总九天之维。山源周回具有四城,其中高山当心,有似于昆仑也。昔禹治洪水既毕,到此山祠上帝于北阿,归大功于九天。

  道教又谓在地上的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统治之十大洞天.卅六小洞天.七 十二福地。十大洞天∶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之天。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之天。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之天。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元极真之天。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之洞天。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清玉平之洞天。
第七∶罗浮山洞,号朱明辉真之洞天。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之洞天。
第九∶林屋山洞,号龙神幽虚之洞天。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之洞天。
卅六小洞天∶亦上仙统治之处。
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洞天福地见本论坛云南道观内>
  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原本为古神仙家.方士虚拟的关于神仙世界的传说,后来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道教的神仙世界。对神和仙及其所统治的神仙世界的信仰与向往,乃是道教信仰的基础。不景仰这种神仙世界的浩渺,也就是不承认创世主道的浩大与力量之无穷。不相信上有诸天.天帝.天庭.天神,也就没有了道教对天神的崇拜的内容,从而祈禳醮仪符籙等等也就没有必要了。不相信地上有仙人.仙境,也就没有了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久视的愿望。所以说,对神仙世界的崇拜,乃是道教最基本的信仰。自然是道教徒不容疑惑的根本教义。
  道教在南北朝以后有所谓转轮五道,何谓五道?《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经》∶
    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
    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
    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
    四道者,神入薛荔,薛荔者饿鬼名也。
    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名也。
意思是说,人应守道,如多欲则乱本真,不能还返于道,其神便入五道,善则为神 为仙,有罪则入地狱。不相信五道的存在,也就是不承认人的一切变化,皆由冥冥 中之神所主宰。这也是道教信仰的基本内容。

  第六节∶生道合一与长生久视
  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在早期道教行世时,便已强调重生的教义。如《老子想尔注》便把《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改为公乃生,生乃大。把廿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改为生。《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意即这个生,地如生长.生命.生存,都是道的表现形式,生和天地同样重大。又如《太平经》中说∶夫天道恶杀好生。也是重视生。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便鼓吹服食金丹能令人不老不死,而且主张最好的是止家不死,当活神仙。这也是追求生,以至于永生。
  道教又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决定于天命。《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抱朴子.内篇.黄白篇》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意即人的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决定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安神固形,便可以长生不死。这是道教异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徵。道生万事万物,道 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而一,一而二,是须臾不离的。这也是道教的其本教义。《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夫修无为入真道者,先须保道气于体中,息元气于脏内,然后辅以药物,助之以百行。则内愈万病,外安万神,内气归元,外邪自却,却灾害于外,神道德于内,内外相济,保守身命,岂不善乎!便是阐发此一教义。
  《太上老君内观经》对生道相守这一教义,讲得较为明显.集中。《经》中说 ∶天地构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所以谓生,有由然也。此身从虚无中来,因缘运会,积精聚气,乘业降神, 和合受生,法天象地,含阴吐阳。分错五行,以应四时。眼为日月,发为星宸,眉 为华盖,头为昆仑,布列宫阙,安置精神。万物之中,人称最灵。性命合道,当保 爱之。因为人在始生之时,神源清静,湛然无杂,既受纳有形,形染六情,眼则贪 色,耳则滞身,口则耽味,鼻则受馨,意怀健羡,身欲轻肥,人为贪求满足六情之 欲,便是自我戕害,促其失道而死亡。要生存,便必须守道全生,为善保真。
  《内观经》谈到道教的生死观,说∶
  老君曰∶从道而生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怀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之慧,动以营身谓之魂,静以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气谓之精,气清而驶谓之荣,气浊而迟谓之卫,总括百神谓之身,万象略见谓之形,坱然有阂谓之质,状貌可则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驱,众思不测谓之神,莫然应化谓之灵,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 于身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又说∶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
  又说∶
  知道易,信道难。信者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云笈七签》卷卅二《养性延命经》中也说∶
  《老君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勿失身。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正由于道教有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基本教义,故而道教采摭.造作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术,诸如外丹.内丹.存思.守一.服气.服饵.导引.行蹻.房中.守庚申……等等。欲能保神固根,精气不散,淳白不分,形神合道,达到生道合一,长生久视。道教常用《道德经》中一句话来表达上述含义,这便是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

第七节∶天道承负.因果报应
  天道循环,善恶承负。这一教义,原始道教已载入《太平经》。何谓承负?《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卷卅九说∶
  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 于后生者也……。
  意思是说,前人有过失,由后人来承受其过责;前人有负于后人,后人是无辜受过,这叩承负。换句话说,即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话,则是前人种树,则后人遮荫。
  其二∶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说∶
  元气恍惚自然,共凝为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   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   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   复理,困穷还返其本,故名为承负。
  意思是说,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害而不止便会乱败,不可 复理还返于虚无,复归元气恍惚。这样的自然循环,也叫承负。
  上述两种说法,前者是就一个家族内子孙祸福的根源而言,后者是指整个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而言。
  为什么会造成承负呢?《太平经》中也有两种说法∶
  其一∶认为天道循环,自然有承负,因复过去,所以流其后世。卷十八至卅四中说∶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意即十世为天道循环之一周,其一世祖有过失,便归其十一世的子孙受惩;或说十世祖以前的过失,均归十世祖以后的子孙受惩;或说∶比若父母失至道德,有过于邻里,后生其子孙反为邻里所害,是即明承负也。卷卅七说∶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卷十八至卅四总之,承负的时间虽不相同,但前人之过均由后人受惩的说法一致。这样,个人的祸福便与个人行为之善恶无因果关系,一切听任天道循环,受其承负。
  其二∶认为古时并无承负之灾,因为古者大贤人本皆知自养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负之失也,但到后世,因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以浮华传学,违失天道之要意,故产生了承负之灾。
  正是因为有这种由天道所决定的承负,所以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或有力行恶反得善,使人从是常冤,蒙受无辜的苦难。那么怎样才能断止承负而免除厄运呢?卷四十中说∶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即人应为后世子孙著想而行善积德。卷卅九中说∶天正是以承负之灾四流为重懮,于是天神使天师陈列天书,传人以道,只要信道,则承负之厄小大,悉且除矣。卷卅九中说∶或有真得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无承负之过。意即断承负可以得度成仙。
  以上是早期道教的天道循环因果观念,认为人之祸福决于天道。因此应信天道.修真道,断承负,求登仙。
  除相信天道承负外,也有相信现世因果报应的。如《太平经》卷九十二中说∶承负之责最剧,故使人死善恶不复分别也,大咎在此。又说∶如此言,为善复何益邪?为恶何伤乎哉?力行善,复何功邪?岂不是抹煞善恶,不能劝善规过.扬善止恶了吗?因而认为承负之说是反乱天道之辞,为天地所不喜悦,提出应以现世之善恶报应为教义。认为吉凶福祸乃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太平经》卷一百中说∶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以类相呼,不失其身。天道无私,但行之所致。卷一百一中说∶善者自兴,恶者自败。观此二象,思其利害。凡天下之事,各从其类,毛发之间,无有过差。认为上有日月照察,身中有心神与天音声相闻,有诸神疏记人的善恶,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到了一定的时候,天便校其善恶,予以赏罚。《太平经》卷一百十二说∶
  得善应善,善自相称举,得恶应恶,恶自相从。……务道求善,增年益寿,亦可长生。……天责人过,鬼神为使……罚恶赏善人所知,何不自改。天报有功,不与无德。
  《老子想尔注》中也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不能积善行,精气自然与天不亲,生死之际,天不知也,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如能积善功,则精神与天通,设欲侵害者,天即救之。可以复生而长生仙寿。天上之神对善者则赐福.增寿,对恶者则降灾.减寿,还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黄泉 ,打入地狱。
  这种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在后世出现的很多道经中,都是被竭力加以阐发宣扬的内容,逐渐成为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渗透人心的教义。如 《太上感应篇》中说∶
  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夫心起 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
  上述承负与报应,在说法上虽有不同,但实质上都认为有客观存在的超自然.超社会的支配力.决定著人的命运,都是用有神信仰来约制.规范人的行为。在这样的教义的思想基础上,因而出现了宗教道德,出现了戒律.清规,出现了修心.修善.积德.修性等等的修持经法。如果不是虔诚的相信天道承负及善恶报应,则等于是不承认冥冥中有天神照察一切.主宰一切,也就无所谓修持,从而也就不是 道教徒了。


结语
   由于道教在义理方面较乏精致内容,故总是用《道德经》中的语句,来作为自己的教义,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深根固蒂,长生久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等。这乃是用道家哲学的词句,来文饰其神仙崇拜及求仙之术。为了避免道家哲学流派与道教的混淆不清,故笔者从道教实际的基本信仰出发,来摄要列举其根本的教理教义。至于老子.庄子与道教的关系,笔者将在后文加以说明。
  总之,不论道教的教义及道术多么庞杂,其教义的核心仍是神仙信仰。就是在上述教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徒对神仙的虔诚崇拜.对神仙幸福境地的响往.对神的惩罚的恐惧。信仰者就曷满怀宗教热忱,在茫茫的迷雾中去寻求希望.幸福及精神解脱,以安慰自己苦闷的或苦难的心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5-1-11 04:25 , Processed in 0.0838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