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767|回复: 1

道教形成

[复制链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08-8-8 15:34:41 |阅读模式
    前章所述的道教起源,商周时化的崇拜鬼神.巫祝之事占卜与祭祀,战国秦汉时代方士之寻神山.求仙药,两汉黄老道之神化黄帝.老子,虽尚非正式道教,但后来的道教却是由这些因素演变而成,故依次论述,以见我国道教的思想基础及其在历史上逐渐发展的过程。前章已讲到秦汉时代方仙道之没落及黄惠道之兴起。继黄老道而兴起的则是太平道及五斗米道。

第一节∶甘忠可与《包元太平经》

  汉成帝时(前卅二至前七年),帝颇好祭祀鬼神及方术,幻想借天威以维持其统治并得后嗣。方士齐人甘忠可将黄老道与儒家谶纬学说的具体内容相结合,造作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汉书.李寻传》记载∶ 
  初成帝时,齐人甘忠可作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所谓赤精子,即神仙家所称的仙人宁封子,所谓赤精子下教之道,即甘忠可所鼓吹的可以使国家致太平之道。因汉家自认属火德,甘忠可假托赤精子授道,是有意取悦于帝王,以为较易为帝王所接受。《包元太平经》虽以亡佚,但我们可以从《汉书-李寻传》等史料找到其主要内容的痕?。甘忠可鼓吹的太平道。 

  一. 是造作赤精子之谶,宣扬汉主火德;
  二. 是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
  三. 是仰视天文,俯察地理,观日月消息,候星宸行伍.揆山川变动,参人们繇俗,以制法度.考祸福。举错悖逆,咎败将至,徵兆为之先见。
    四. 是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这均与儒家谶纬说基本一致。《包元太平经》以包元为经名,其源出《春秋.元命苞》∶
  元气之苞含,所以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圣人一其德者循其彻,长生久视。

  故甘忠可所开创的原始太平道,其特点便是神仙说与儒家谶绛说相结合,思想内容便不只是追求长生登仙,而是议论朝政,幻想天下太平,永固汉室之统治。甘忠可以此道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由于中垒校尉刘向弹劾甘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故甘忠可终因语涉朝政而招致伏诛。《包元太平经》也就被禁止流传。但甘忠可的弟子夏贺良等仍隐密传授。汉哀帝即位后(前六至前一年),夏贺良等曾一度受宠信。据《汉书李寻传》记载∶汉哀帝下诎∶
  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后来汉哀帝觉察夏贺良等其言亡验,是执左道.乱朝政.倾覆国家,诬罔主上,不道,夏贺良被诛,李寻及解光被徙敦煌郡。

  在成帝.哀帝时,甘忠可之道的信奉者,在朝显贵便颇多,声势也不小,其在野信徒亦必更多,故夏贺良.李寻被诛杀.流放,并不等于此道便归湮没,其实《包元太平经》仍在民间隐密流传。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篇》中便著有《包元经》,可能便是《包元太平经》之传本或残存本。汉传本经信徒们不断增补扩充,到汉顺帝时(一二六至一四四年)便已经于吉集成一百七十卷的《太平经青领书》。现存《太平经》中推阴阳.言灾异.论道德.谈天谶的部分,可能是《包元太平经》保留下来的。

  汉成帝.哀帝时,方士十分活跃,既有以赤精子之道流传于朝庭者,亦有以西王母籙流传于民间者,这些宗教热潮,当时均受到明智者之反对。如《汉书.郊祀志》记载∶
  成帝末年颇好鬼神,亦以无继嗣故,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诎,祠祭上林苑中长安城旁,费用甚多……。谷永说上曰∶臣闻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或以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五经》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景,览观县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治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是以明王拒而不听,圣人绝而不语。昔周史苌弘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徠Xㄗk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治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掔,言有神仙祭祀致福者以万数。其后,平等皆以术窃诈得,诛夷伏辜。至初元中,有天渊玉女.巨鹿神人.轑阳侯师张宗等之方士,纷纷复起。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   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旷日经年,靡有毫氂之验足以揆今。经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唯陛下  拒绝此类,毋令奸人有以窥朝者。……

  《资治通鉴.汉纪廿六》记载∶
  哀帝建平四年,关东民无故惊走,持稿或掫一枚,转相付与,曰行西王母筹。

第二节∶于吉与《太平经青领书》之出现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泉水上所得神书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号《太平青领书》。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
  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

  史籍及道书中,关于《太平经》的出现,还有多处有所记述,如∶
  汉牟子《理惑论》谓∶《神书》百七十卷。(见《弘明集》卷一)

  晋葛洪《神仙传》谓∶汉元帝时,嵩随吉于曲阳泉上,遇天仙,授吉青缣朱字《太平经》十部。吉行之得道,以付嵩。

  晋虞喜《志林》谓∶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师于吉所得神书于曲阳泉上,白素朱介,号《太平青领书》,凡百馀卷。

  唐人撰述《太平经复文序》∶皇天金阙后圣太平帝君……垂谟作典,预令下教,故作《太平复文》。先传上相青童君,传上宰西域王君,王君传弟子帛和,帛和传弟子干君。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序》∶昔周之末,赧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老君至琅琊,授道于干君。……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乙十部。

  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一∶汉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于琅琊曲阳渊,授于吉《太平经》。

  宋贾善翔《犹龙传序》∶孝成时,授于吉《太平经》。

  由于《太平经》传世较早,流传区域较广,又是长期在民间隐密传播,所以传闻.记述不免有异。且宗教经典大都托言神授,后来道书又复竞为渲染,以神其说,故关于《太平经》的始现时间,有说周赧王时,有说汉元帝时,有说汉成帝时,有说汉顺帝时。《太平经》出自于吉是史籍及道书基本上相同的说法。所谓千室.干君,也都是寓指于吉。于吉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何时人呢?

  范晔《后汉书.襄楷传》说∶于吉是汉顺帝时琅琊宫崇(嵩)的老师;《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说∶于吉在汉献帝时为孙策所杀,原文如下∶

  关于《太平青领书》的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
  时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即今江苏吴县和浙江会稽县),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于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下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助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人心,远使诸将不复相愿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此子已在鬼籙,勿复费纸笔也;即催斩之,悬首于市。诸事之者尚不谓其死,而云尸解焉,复祭祀求福。

  这样,于吉便是汉顺帝至汉献帝时人。有人怀疑于吉能活这么久?因于吉在顺帝时已为人师,到汉献帝建安五年(二00年)被杀,死时至少已有一百多岁。如不是这样,则真于吉早死,孙策所杀者乃冒名之假于吉。考晋代虞喜《志林》所述于吉被杀事,顺帝至建安中五六十岁,于吉是时已近百岁,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虞喜是西晋与东晋之间的人,距于吉死时不过一百多年,他作《志林》时,六朝刘宋时(四二0至四七九年)人范晔尚未出生,《后汉书》当然更未出世,按虞喜乃晋朝博学者,《志林》所言必是另有所据,我觉得虞喜所述是可信的.这就是说.肯定于吉乃汉顺帝至汉献帝建安五年前人。至于有的道书说他是汉元帝.成帝甚至是周赧王或更早时人,夸张于吉活了二百多岁,甚至五百多岁,这显然纯属神化于吉,不足为据.

  我们再从现存《太平经》的内容看,《太平经》多处宣扬火精道德之君,按汉代朝庭自称汉属火德,故《太平经》当为汉代之作。又《太平经》所评议之时弊,大都为东汉之朝野情况,比如影射评击外戚.宦臣之擅权误国,帝王无道而绝嗣,兵病水火为灾,人民生活苦难等等,都系东汉景象。因此《后汉书.襄楷传》所说《太平青领书》《太平经》始现于东汉顺帝时,出自于吉之手,是确切的。

  关于《太平青领书》的内容《后汉书.襄楷传》中说∶
  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辄不兴。

又说∶
  ……号《太平青领书》。其言以阴阳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藏之。

这个介绍,大体上是中肯的。我们细读现存《太平经》(近人王明著有《太平经合校》),不难看出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既有被压迫者的叹息,也有被压迫者对现实的愤怒抗议,既有对实际上解救感到绝望的悲叹,又有追寻精神安慰及对理想的憧憬;既有对天神的祈求与恐惧,也有对帝王的屈从及献谀。摒除其宗教义意,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在实质上是对当时百姓生活状况的曲折反映。

  由于《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系至为密切,故笔者将在后文中用专节来谈《太平经》的内容及其与早期道教的关系;并以《太平经》为依据来试述早期道教的信仰与特点。这里暂置不述。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太平青领书》是甘忠可《包元太平经》的传本或残本,经过信徒们的不断增补扩充,到汉顺帝时由于吉纂集而成的,于吉是甘忠可的后继者和发扬者。《太平青领书》脱胎于《包元太平经》赤精子之道与太平道是一脉相承下来的呢?从宗教信仰看∶甘忠可尊奉天帝及真人赤精子(宁封子),属黄老道,《后汉书.皇甫嵩传》谓信奉《太平经》的张角亦奉事黄老道,显然甘忠可.于吉同是黄老道的信奉者。从思想内容上看∶甘忠可造作赤精子之谶∶言汉主火德,于吉《太平经》也是宣称汉统治者为火德之君,甘忠可相信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将赐福降灾,必以天文.地理.祥瑞.灾异之徵兆,给人们以预示或警告,《太平经》也是宣扬天与人有著相感应的关系。甘忠可倡导以阴阳五行历象推测灾异,以及兴国广嗣之术,《太平经》也是主张奉天地.顺五行,并说有兴国之嗣之术。甘忠可提倡漏刻百二十为度,《太平经》也认为漏刻应不失分铢,否则坐罪不一。甘忠可《包元太平经》用包元名经,认为元气包裹天地,《太平经《也倡元气包裹天地之说。从传抽播的区域看∶造作《包元太平经》的甘忠可是齐人,西汉时齐是即今之临淄一带;其信徒夏贺良,重平人,西汉时重平属幽州勃海郡;丁广世是容丘人,西汉时容丘属青州东海郡;郭昌是东郡人,西汉时东郡为青州东郡,即今濮阳一带;李寻是平原人,西汉时平原属青州平原郡。得神书的于吉是北海人,东汉时北海国与齐国是相邻郡国;宫崇是琅琊人,东汉时琅琊属琅琊国。这些地方,都在燕
齐境内。自战国至秦汉,燕齐一带多方士.神仙家,方仙道.黄老道在这一带绵绵相传,到甘忠可演变为原始太平道。故从《包元太平经》到《太平青领书》,乃是原始太平道在这一带民间长期传播.逐渐发展的结果,后者原本于前者。从上述各方面的考察,我以为《太平经》脱胎于《包元太平经》;《太平经》一百七十卷是经于吉汇集民间各种不同传本编纂而成;《太平经》的行世,即太平道的完成与行世;实际上《太平经》的出现与传播,即标志著道教的形成。

第三节∶张道陵与五斗米道

  与于吉传播太平青领道同时,在巴蜀一带有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兴起。太平青领道与五斗米道两者,实同源于黄老道。,皆尊崇黄帝.老子并以神仙崇拜及方术为教义特徵,不过后者由于创始巫觋盛行的地域,与巫道有所融合,故更重醮事章符,亦更多巫觋之术。

  《后汉书.刘焉传》记载∶
  张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五斗米,故谓之米贼。陵传衡,衡传于鲁。

  关于汉顺帝时(一二六至一四四年)张道陵于鹄鸣山创五斗米道的史实,在《后汉书》.《魏书.释老志》.《华阳国志》及道书中均有记载,故古籍虽乏专文论述,亦足证相传不讹。

  关于五斗米道与巫道的关系问题,据《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中平元年……秋七月,巴郡巫人张修反注∶刘艾纪曰∶时巴郡巫人张修,疗病,愈者雇以米五斗,号曰五斗米师。又《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曰∶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据此,知巴郡巫人张修亦修五斗米道。按《云笈七签》卷廿八谓∶谨按张天师《廿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一四三年)正月七日中时下廿四治。其廿四治分布于益州,远及于长安,是张道陵在日,五斗米道已传播于巴郡。张修,巴郡人,为五斗米道,自然是张道陵之同道。张修系巫人,可见张道陵之五斗米道与巫鬼有密切关系。又据北周甄鸾《笑道论.戒木枯死廿二》谓∶
  又按三张之术,畏鬼科曰∶左佩太极章,右佩昆吾铁,指日则停空,拟鬼千里血。又造黄神越章杀鬼,朱章杀人。或为涂炭斋者,黄土泥面,驴辗泥中,悬头著柱,打拍使熟。

又谓∶
  今观其文,词义无取,有同巫侣解奏之曲,何期大道若此。

北周《笑道论》所说的巫术,南朝刘宋时之著名道士陆修静犹行之。由此可以推知巴郡之五斗米道巫术淫祀必更盛行。再看明《正统道藏》所收张道陵著述,皆近巫觋。可见张道陵五斗米道乃是黄老道与巫道相融合的宗教。汉末的五斗米道,即后世之天师道与正一道,绵延承袭,至今仍保存符章醮仪及降妖驱邪的巫觋之风。

  要考察张道陵初创五斗米道的教理教义,我们当然要依据有关史籍及道书中所记载的张道陵著述。可是信徒们为了自尊其教.自文其教,往往托神造作,夸饰不实,这就不免使人产生难以考究清楚的感觉。虽然如此,但大体情况还是有据可查的。

《魏书.释老志》记载∶
  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

《法苑珠林》六十九条∶
  后汉时张道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廿四卷(《太平广记》引《神仙传》作篇)。

《云笈七签》卷六∶
  汉末,有天师张道陵精思西山,太上亲降,汉安元年五月一日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重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

后世踵事增华,托出于陵之道书甚多,但张道陵当时所持有者,可能只是《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极经》.《天官章本》及醮事章符.正一盟威之道.三天正法.黄书等。其所行教义的主要内容,道书有如下记述∶ 陆修静《道门科略》续∶
  太上……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科律,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置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下千二百官,章文万通,诛符伐庙,杀鬼生人,荡涤宇宙,明正三五,周天匝地,不得复有淫邪之鬼。罢诸禁心清约治民,神不饮食,师不受钱。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民人五腊吉日祠先人,二月八月祭社灶。自此而外,不得有所祭。……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炙,惟服符饮水,及首生年以来所犯罪过,罪应死者皆为原赦。积疾困病,莫不生全。

《三天内解经》卷上谓∶
  汉宣帝永寿三年……与天地水官太岁将军共约永用三天正法∶不得禁固天民,民不妄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五腊吉日祠家亲宗祖父母,二月八日祠祀社灶,自非三天正法诸天真道,皆为故气。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道仪章符救疗,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归首则差。立廿四治,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

陆修静《道门科略》盟威清约之正教注∶
  盟威法,师不受钱,神不饮食,谓之清约。治病不针炙汤药,惟服符水首罪,改行章奏而已。居宅安冢,移徒动止,百事不卜日问时,任心而行,无所避就,谓之约。千精万灵,一切神只,皆所废弃,临奉老君三师,谓之正教。

葛洪《神仙传.张道陵》谓∶
  陵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得正一盟威之道,能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长官。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输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等。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

据此再参阅《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及《三国志.张鲁传》所述张道陵孙张鲁推广五斗米道的作为,则可归纳张道陵初创五斗米道的教义教规为∶诵习五千文;不妄祀;有罪首过;符水治病;用章表与鬼神誓约;修路;行黄赤 之道(即男女和合之法);立廿四治,置祭酒;收信米五斗。这些统称为三天 正法。五斗米道认为一切灾害疾病,皆由精鬼作祟,须乞天官救治;求雨.请晴.却虫.断瘟疫.保胎.催生.保婴.乞子……等,道民皆要诣天师治,请祭酒用奏章.符籙通神,祈求消灾降福,故五斗米道特重盟威之道及正一章符。

  五斗米道已形成庞大的道教团体,有其独特的组织体系。初建廿四治.应天廿四节气,继增为廿八治,合廿八宿。《云笈七签》卷廿八《廿四治》记载∶

   上八治∶第一阳平治,治在蜀郡彭州九陇县。
      ∶第二鹿堂山治,治在汉州绵竹县。
      ∶第三鹤鸣山上治,治在其上青城天国山。
      ∶第四漓沅山治,治在彭州九陇县与鹿堂山相连。
      ∶第五葛弽Qs治,治在彭州九陇县与漓沅山相连。
      ∶第六庚除山治,治在广汉郡绵竹县西。
      ∶第七秦中治,治在广汉郡德阳县东。
      ∶第八真多治,治在怀安郡金堂县。
   中八治∶第一昌利治,治在怀安郡金堂县东。
      ∶第二隶上治,治在广汉郡德阳县东。
      ∶第三涌泉山神治,治在遂宁郡小汉县。
      ∶第四稠忋獀,治在犍为郡新津县。
      ∶第五北平治,治在眉州彭山县。
      ∶第六本竹治,治在蜀州新津县。
      ∶第七蒙秦治,治在越巂郡台登县。
      ∶第八平盖治,治在蜀州新津县。
   下八治∶第一云台山治,治在巴西郡阎州苍溪县东。
      ∶第二濜口治,治在汉中郡江阳县。
      ∶第三后城山治,治汉州什邡县。
      ∶第四公慕治,治在汉州什邡县
      ∶第五平冈治,治在蜀州新津县。
      ∶第六主簿山治,治在邛州蒲江县界。
      ∶第七玉局治,治在成都南门内。
      ∶第八北邙山治,治在东都洛阳县。

  张道陵于廿四治外,后来又加冈氐治.白石治.锺茂治.具山治.此四治在京师(洛阳)东北,合.治口四治,共为廿八治,上应廿八宿。

  所谓治,或称庐,或称靖,或称静室,即致诚请祷之所。以后靖.治有所区别,民家曰靖,祭酒住所曰治。祭酒即头目,《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谓∶各领部众为治头大祭酒。治,也就是当时五斗米道分布于各地的据点,这个据点就是教区中心。

  五斗米道各治皆置职,陆修静《道门科略》谓∶天师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属。其职称有∶正治.内治称治头祭酒,别治称主,还有将军.校尉.主簿.领神.监神.督察.功曹.书吏.从事.仙官 等等。祭酒之官,父死子嗣。

  各治的活动,主要有付天仓及三会。《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谓∶
  家家立靖,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行之气。家口命籍,系之于米。年年依会,十月一日同集天师治,付天仓,及五十里亭中,以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往来之人不装粮也。

付天仓,即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所谓三会,即奉道者一年有三次朝会天师治。正月五日为上会,又称举迁赏会;七月七日为中会,又称庆 生会;十月五日为下会,又称建功会。陆修静《道门科略》谓∶
  令正月五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一年三会。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申五令,令民知之。其日天哉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喧哗言笑。会竟,民还家,当以闻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奉行。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谓∶
  十月五日清旦,朝会天师治,列行集入治堂前,北向,俱拜伏地,听堂上主者宣令科戒。……十月五日言上生籍;七月七日中会,度生命籍,考进中外法气合会之功;正月五日众官举迁次会,劝赏迁职。

又见《赤松子章历》卷二∶
  三会日,正月五日上会,七月七日中会,十月五日下会。右此日宣上章言功。….其日天帝一切大圣俱下,同会治堂,分形布影。……此日上章受度 法籙,男女行德施功,消灾散祸,悉不禁制。

又见《犹龙传.度汉天师篇》引《旨要妙经》∶
  又三会日,以正月五日名举迁赏会,七月七日名庆生中会,十月五日名建功大会。此三会日。三官考核功过,受符籙契令经法者,宣依日斋戒,呈章赏会,以祈景福。

  五斗米道各治的活动,还有宣行道法.设厨会(又称饭贤).授籙。所谓宣行道法,即为病者请祷,或为道民向天神上奏章,祈恩求福。所谓设厨会,即道民求福愿厨,设厨会求愿收福,为病者设厨会求度,道民犯科法,设厨会解散,为亡人设厨会解罪过,厨会请客人数不等,客人为主人祈福。所谓授籙,即凡道民要接受护身符及三戒,然后由师授籙,认为各籙皆有神灵,可以治精鬼,消灭灾祸;另则为授黄老赤籙(即行气导引房中之法)以修长生。

  综合而论,张道陵初创的五斗米道,不仅已有经典.醮仪.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影响远及洛阳的有组织的宗教团体了。


结语

  西汉成帝时(前卅二至前七年),齐人甘忠可造作《包元太平经》,传播赤精子之道,开太平道之先河。汉顺帝时(西元一二六至一四四年),于吉纂集《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此经的行世,实际即标志道教的行世,但以于吉为孙策所杀,且太平青领道尚未形成宗教组织,故于吉不被认为是创教者。尔后张角的太平道声势浩大,但因黄巾起义失败,张角被戳尸,太平道亦受到打击,不能公关传播,故张角六不能得到创教者的声誉。而张道陵不仅有经典.醮仪.规戒.庞大的宗教组织;而且由于他的孙子张鲁后来雄据汉中二十馀年,在民间影响颇大,张鲁后又归顺曹魏,得封万户侯,使张道陵的声誉与影响俱过于甘忠可.于吉等。故后世论及道教的创教者,自然都认为是东汉的张道陵了。至此始形成史称之道教了。

发表于 2011-5-12 09: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啦,到处看看拿点积分.新人多多关照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9-20 21:44 , Processed in 0.0810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