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755|回复: 0

春节,为什么?对于春节民俗意义的追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20: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春节的存亡
  1998年和1999年,我连续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有关春节民俗的节目。第一次是作为大型文化史讲座"中华文明之光"之一,专门介绍春节民俗的内容与历史;而第二次则是探讨春节民俗所遭遇的现实问题。电视台编导强调:这一次不需要介绍春节,因为大家都会过春节,并不特别需要我来介绍;而是需要作为民俗学者的我来谈谈为什么要过春节。春节为什么存在?春节有必要吗?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大家何必为此忙忙碌碌呢?春节放鞭炮在大城市已经禁止,那么能不能彻底取消春节呢?这些当然都是大问题。可是这些大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编导的头脑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也都会遇到与此类似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感觉到春节越来越没有意思。说起来,理由是多方面的。刚刚过完了一个新年(元旦)又来一个新年(春节),让人多少有些糊涂;年前是一片忙碌,那是多么的劳累;到了除夕照例是"春节联欢晚会",虽然那些演员极尽逗乐之能事,可是娱乐是春节的主要目的吗?正月初一,鞭炮不许放了,几乎是一片死寂;由于分家,儿孙给爷爷奶奶拜年还要长途跋涉,而交通又是那么差!那样辛苦值不值?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没意思"!
  "没意思",换句话来说就是"意义的缺乏"。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使用一系列的符号,传达一系列的意义。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个具体的符号,都在传达着一定的意义。传达意义是文化符号的最具本质性的功能,它不能以任何其他方式被替代。当一种文化符号难以传达其所负担的意义时(或者符号形式存在问题,或者符号形式所负担的意义不能为人们所接受),那么这种符号也就面临灭亡的命运了。当人们觉得春节"没意思"的时候,春节的命运也就危险了。
  二、追寻民俗的意义是民俗学的终极关怀
  面对这个现实问题,民俗学如何回答?民俗学应该如何回答?这是关系到民俗学的性质、或者说关系到民俗学的终极关怀的问题。民俗学如果想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自己的地位,使自己成为现代学术世界的重要分子,就必须正确回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可是,民俗学旧有的那些回答方式如今面临挑战。在这里,像民俗学家们过去常常做的那样追溯古代春节的起源,是无法解决人们"没意思"的困惑的,理由是:春节再古老,也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总不能因为古已有之就应该永远有之吧!"好古之心"并不是人们普遍的心态。那么换一种做法,罗列现在春节的种种习俗,尤其是农村地区热烈、喜庆的过年习俗(贴窗花、踩高跷),或者祭神、祭祖等多少包含迷信色彩的习俗,同样无法解决"没意思"的困惑,;理由是那些都与现代生活距离太远,现代生活根本不缺乏热闹或奇异,甚至是过分的热闹和奇异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失败就在这里,它只提供了热闹和娱乐,却无法提供能够让人心安理得的意义。那么怎么能依靠这些新奇去克服人们心中的"没意思"呢?上述两种做法都与意义无关。因此,必须超越单纯的田野作业和旧有的历史溯源,创造性地发现民俗的意义,创造性地阐释民俗的意义,从而使人们对意义的追求得到满足。民俗学只有在解答了现实社会所提出的问题之后,才可能赢得自己应得的声誉。
  探求民俗事项意义的必要性解决了。那么接踵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探求民俗事项的意义是民俗学应有的职分吗?民俗学是研究本民族民间文化的一门人文学科,它既讲究科学态度,同时也应该体现价值判断。这是民俗学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民俗学者作为民族一分子,在发现民俗的意义,阐述民俗的意义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像我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而使双脚离开地面一样,民俗学研究不可能超越或摆脱价值判断。现在是西方势力和西方文化当道的时代,我们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即我们何以是中国人)都面临危机。危机不仅仅是军事上面临威胁、经济上面临剥削;更深层次的危机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被冲垮了,真正的礼崩乐坏!我们的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意义正在丧失,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没意思",以至于作为一个讲究礼义廉耻的中国人似乎是一个耻辱。我用"耻辱",丝毫也没有夸张。讲礼节被视为拘谨,守道义被视为死板,居清廉被视为迂腐,知羞耻被视为时髦的反面──过时、落伍,乃至落后。在这样的时刻,自居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作为专门研究民间文化的民俗学家扪心自问,在学术活动中一味标举"绝对客观"的同时是否放弃了自己更加基本的道义责任?我绝对无意于死守传统价值,而是说一个人文学者应该守护自己所坚信的价值,不能以任何借口抛弃这一职守!民俗学家必须追问民俗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仅仅是研究所必须,而且是人生所必须!
  日常生活的意义被忽略得太久了,民俗学家自己都忽略了它。这就难怪普通百姓会感到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没意思",同时也就难怪民俗学会遭到人们的歧视。未来民俗学的发展,首先仰赖于彻底摆脱目前这种被动局面。
三、春节的意义
   春节作为我国三十几个民族共同的重大节日,其间包含着许多固定的年年重复的仪式行为。例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糕、吃饺子、拜年等等。这些仪式活动是包含了很丰富的意义的。所有的意义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当事人普遍地自觉意识到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通过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而得到。这是当事人进行春节民俗活动的直接的心理支持力量。第二类是当事人意识不到,但是又确实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的意义,这种意义必须经过民俗学者的深入分析才能了解。这是当事人进行春节民俗活动的潜在的心理支持力量。但是这种力量甚至比前一种更为强大!因为它不受人们一时之需的压迫。所以这两个层次上的意义都必须加以探索。
   值得强调的是:春节不仅仅是社会下层百姓的节日,它也是社会上层分子的节日,所以它才称得上是我们全民族全社会的民俗节日。郎世宁绘画作品中就有一幅是表现乾隆皇帝与众皇子过年的情景,其过年方式与百姓是一样的──贴春联,放鞭炮。不过,这两个社会阶层对于春节意义的体验和认识是同中有异的,并不能强求一致。上层分子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抽象、深奥;下层所体验的意义可能有些粗略。民俗学家过去强调下层百姓所体验的特殊意义,并企图以之说服全社会,那是必然要失败的。失败的表现就是有许多人无法体验那种特殊意义,并因而感到"没意思"。本文所讨论的有关春节的文化意义将包括以上各个方面,以求对春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1、传统历法的哲学意义
   自古至今,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汉代的《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可是,这只是我们传统历法所确定的一年的第一天。
   现代普通中国人关于春节最大的困惑也在于此,因为现在我们同时使用两种历法:即所谓"阳历"和"阴历",也即所谓"公历"和"夏历"。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新年,即阳历新年──元旦、阴历新年──春节。一年之中竟然存在两个开端,总是难免让人困惑。所以谈春节,首先要说明历法制度的问题。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我国开始实行基督教世界通行的所谓"公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阳历。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365.24219天(即一个太阳年)为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的一年的开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旦"。公历符合太阳运行的情况,但是它存在一个大缺点──与月亮的变化无关。公历中每个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圆之日。我国传统历法,即通常所谓的"阴历",据说发明于夏代,所以称"夏历"。它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它的制订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夏历的制订就必然地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情况。它以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为一个月,并把其中的朔日规定为初一,这样每到望日(即十五)这一天,就一定是月圆之日。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十二个月,为354或355天。这样就比太阳年大约少了11天,所以每十一年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实际上就有十三个月,为383天或384天。通过平年与闰年的搭配,这样就最终与太阳年保持一致。夏历内部还专门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年完全保持一致,这一点只需要看一看其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可以理解,这几个节气分别是太阳直射线位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和南回归线的时刻。由于同时考虑太阳与月亮各自的运行情况,所以夏历的新年在单纯依据太阳的公历上的日期就不能固定。由此可知,春节日期在公历上的不固定,并不是由于我国传统历法不科学,而是由于我们祖先的哲学观念与西方人不同。西方哲学强调对立,所以基督教只能选择一神论,其历法就以太阳为唯一依据;中国哲学强调和谐,阴阳调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的历法对太阳与月亮并重。中西两种历法的不同反映了中西两种哲学的不同,这是一个文化选择的问题,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不存在哪一方更科学的问题。由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地位,他们的历法在世界范围得到普遍使用,为了方便,我国政府在公务活动中采取公历,这是适当的。但是,公历根本无法反映我们的哲学观念,我们传统的节日也根本无法在公历中体现出来。所以,政府也同时颁布夏历,用以安排日常生活。不仅我国如此,东邻韩国也同时实行这两种历法。
   现在某些人不了解传统历法制度,不理解夏历所体现的哲学意义,企图取消夏历,以元旦代替春节。殊不知这么一来,不但春节被取消,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与月亮有关的所有节日也都会被取消。因为我们总不能在公历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这些月相不定的日子去"团圆"!历法既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不理解历法制度的哲学意义,是没有办法谈历法的,更说不清春节的意义。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春节仪式活动的意义。
   2、春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
   单纯从科学学理上来说,正月可以设置在任何一个月,都不影响历法的精确。据说,我国上古历史上,商代曾经以腊月为正月,周代曾经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曾经以十月为正月。但是,历法还是一个文化产品,它必须准确地体现文化价值观念。春季是大地上万物复苏的季节,所以夏历把正月设置在早春时节最能体现出正月作为第一个月的意义。正月确定在春天,正月初一就叫"春节"。全面地看,夏历正月初一是月亮从"无"(看不见)到"有"(能看见)的一个新周期的开端;也大致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向我们回归的开端;而且此时正好大地回春(春节总设在立春前后),大地正处于新的四季循环的开端。所以不论从日(阳)、月(阴)两方面讲,还是从天(阳)、地(阴)两方面讲,春节都是最为名副其实的开端。天地万物无非阴阳,所以春节也就成了一切的开端。开端的重要性在许多民间谚语中得到了表现。像"万事开头难","头三脚难踢"等谚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春节对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从实际考察,我国春节民俗的全部内容和意义无不与开端密切相关。可以这么说,春节最为本质的意义在于:它是一切的开端。春节的各项民俗活动几乎都是关于开端的象征符号。
   第一,春节燃放鞭炮是宇宙起源的象征。春节习俗中象征宇宙起源的仪式是燃放鞭炮,因为燃放鞭炮象征着混沌初开、天地诞生。何以见得?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的人们在初一早上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发出爆炸声。在后来,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现在一样的鞭炮。根据宗懔的记录,爆竹的目的是驱逐"山臊恶鬼"。这种说法一直沿袭至今,不少调查都表明:现代民众依然用"驱逐年兽"来解释春节放鞭炮。"驱鬼"是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一层含义。民众赋予鞭炮的第二层含义是"迎神"。调查显示:民众常常认为灶神在正月初一返回人间,放鞭炮是为了迎接灶神归来。这些包含着迷信色彩的意义显然是广大民众通常都能意识到的意义。但是,这些意义对于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城市人)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因为他们多数是无神论者,不相信恶鬼神怪。可是,现代人即便如此仍然极端喜欢放鞭炮,并引起许多意外伤害,结果使得政府不得不在大城市禁止这一习俗。可见放鞭炮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为了"驱鬼"、"迎神"。我以为,放鞭炮除了具有以上民众显意识之中的意义之外,它还隐含着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只是这种象征意义深藏在民众的潜意识之中,不为人们所直接认识而已。鞭炮的形状、声响和结果都与混沌神话一致。三国时代徐整《三五历纪》云:"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这段最具经典意义的宇宙起源神话中,类似于鸡蛋这样一个封闭体的混沌被打破,天地由此开辟。而竹筒和鞭炮就像混沌一样具有封闭形状;竹筒被烧而炸裂,鞭炮被炸而粉碎,清烟上升而为空气,其他较重物体落而在地,也仿佛混沌初开、天地分离的瞬间。所以,放鞭炮习俗实际上是模仿开天辟地的过程。了解了这一层象征意义的存在,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放鞭炮(或爆竹)总是春节第一件事!宗懔《荆楚岁时记》说"鸡鸣而起,于庭前爆竹",王安石《元日》诗说得更加清楚:"爆竹声中一岁除"。现代人在除夕之夜彻夜不眠,等待着初一零点的到来,并随即点燃自己的鞭炮,其他习俗活动都放在其后。原因在于天地开辟是一切一切的起点,只有在完成了象征天地开辟的放鞭炮仪式之后,其他仪式才有可能去象征别的事物。总之,放鞭炮标志着春节开始的时刻(即除夕午夜子时到来之际)正是宇宙开辟那一刹那。也许有人会认为放鞭炮仅仅是为了热闹,可是热闹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敲锣打鼓,为什么一定要用鞭炮呢?除夕之夜敲锣打鼓一定会被人视为"胡闹腾",令人反感,而放鞭炮为什么就被视为理所当然呢?原因是:放鞭炮不仅是为了热闹,而且是为了象征时间的开端。放鞭炮所象征的开端意义,放鞭炮作为春节的最重要民俗仪式之一是任何人都必须尊重的。
   放鞭炮在很多地方已经被禁止,或者受到极大的限制。理由都是出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单单没有人愿意从文化上认真考虑一下。禁放地区人民的节日感受如何呢?我们的文化是否受到破坏呢?安全和卫生当然重要,但是十几亿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要就不重要吗?为了安全和卫生就一定要禁止放鞭炮吗?假如我们把放鞭炮完全禁止了,人们就会丧失一个最能体现春节作为"开端"象征的民俗活动,春节的文化意义就会大大地遭到破坏。人们就不可能恢复深藏内心深处的对于春节的兴趣。
   第二、初一画鸡和初七人日习俗是创造万物的象征。据叶舒宪先生的考证,我国古代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神灵在七天之内依次创造动物与人类的神话,这种神话直接影响到春节的习俗。《北齐书·魏收传》引南朝董勋《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其中说的正是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者直接把鸡画在门上。这是象征鸡在第一天得到创造。到了正月初七,则把人像贴在帐子上。这是象征人类在第七天被创造。正月初七还被古人规定为"人日"。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这一天,人们用七种菜做成菜羹,并用彩帛或金箔做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这种习俗至今依然存在于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些地区。以上习俗分别象征各种动物和人类的起源,其中初一画鸡象征天地开辟第一天鸡的被创造,所以春节就是天地开辟第一天的象征。在此,一年的开端──春节象征着宇宙开端的第一天。宇宙开辟,万物生长,一切都获得了新生命!这种意义是何等的重要!春节的这层象征意义还被人们引入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婚礼、新店开张、建房仪式也放鞭炮,这些都是由春节放鞭炮引申而来的,都是用放鞭炮象征新事物的诞生。但是随着神话的消失,春节的这一层象征"万物初生"的意义逐渐被人遗忘了。现在民间年画中出现的鸡被民众说成是谐音"吉",其意义和过去比实在相差太多了。接受这种意义的人也很少,画鸡在年画中已经越来越少见。由此可知,单纯的"吉利"含义根本不足以长期支持这种习俗形式。
   第三、春节是人类文化生活开端的象征。春节祭神、拜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即对于人类作为一个文化存在的确证。换句话来说,这些仪式乃是我们中国文化开端的象征。在上一段中所论述的人类起源,只是说明了人的自然起源。人类当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他还必须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有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由于在人类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无疑是信仰,所以首先考察春节祭神、祭祖。传统中国人在春节对天地诸神、家族祖灵等超自然存在加以最隆重、最全面的祭祀。所祭神、灵之多,之全,令人惊讶。对于这一点,凡是进行过春节民俗调查的人大概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这当然是国人多神论信仰的反映。不过为什么平时这些多神论信徒并不同时祭祀如此之多的神灵,而春节却例外呢?原因在于:春节祭神、祭祖是对国人传统信仰的全面展示与重新确证!作为孤独于世的人们由此建立起人神关系,获得神灵的庇护。这是我们宗教文化开端的象征。春节所祭的祖灵也很全,总是从家族始祖开始,囊括一切祖灵;而不像清明节扫墓只祭有限的几位墓主。春节拜年则是人伦道德的体现。晚辈为所有长辈拜年,长辈接受拜年并赏赐压岁钱。表面看来,繁文缛节,不胜其烦。但是这一拜一赐之间,长幼尊卑等基本人伦关系与相关的道德规范就得到重新确认。其意义非同一般!这是伦理道德建立的象征!通过以上这些仪式,传统中国人的人神关系、人伦关系得到新的确证,于是自然人作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完整的生命存在──中国人就得到确认,他们的人生就得到了意义。海外华人身处异国他乡,他们面对的主流社会文化和我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加入了当地国籍,在政治意义上是不折不扣的外国人。但是,他们坚持过春节,坚持继承春节民俗。原因何在呢?海外华人通过春节民俗活动,重新确证自己是一个文化上的中国人!春节的文化开端意义,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意义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可是,现代人的无神论扫荡了人神关系的价值意义;现代人的拜金主义又破坏了人伦关系的纯洁。近年来由于压岁钱金额的猛涨,使得长辈们心惊肉跳,似乎有点不敢接受晚辈的拜年,进而责怪压岁钱是个"陋俗"。其实,倒不是俗陋,而是人陋。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疏远了,个人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于是父慈子敬的道德传统逐步丧失。孩子一心只想着钱,拜年成了他们讨钱的合法手段;长辈也觉得孩子手里的钱与自己距离太远,实在有点舍不得。双方都忽略了拜年所应该具有的道德意义。拜年的道德意义得不到认识,得不到尊重,现代人就逃不脱粗俗与鄙陋,"没意思"倒在其次了。而从整体上来说,如果我们的春节活动不能完整地确认我们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的话,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文化存在的意义就丧失了。我们就不能从一个自然人上升为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人。
   第四、春节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由于春节成为一切开端的象征,所以春节的一切行为(包括日常行为)也都具有象征性、仪式性,具有决定在新的一年里命运如何的意义。春节时住的房子要装饰一新。穿的衣服也必须是全新的,据说这样新的一年里才能总有新衣服穿。吃的饭要有剩余,以求"年年有余",为此还产生了把鱼作为重要主题的年画。春节不能说倒霉的话,孩子打碎了碗,也不能责备,要说"碎碎(岁岁)平安"。消除过去的一切不幸,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所以,春节实际上又是我们除旧布新的机会,是我们表达美好愿望的机会。
   总之,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独有的"阴阳和谐"观念发现了早春时节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的价值意义──开端,于是把它确定为自己历法制度中一年的开端,这就是春节。同时,他们又创造了神话和种种仪式行为来标志这个开端,说明这个开端。不同的社会阶层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春节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但是,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
   丰富多采的具体的春节文化形式当然是会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变化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盛极而衰,复归于无。但是,春节作为开端的意义却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时隐时显而已。作为开端,春节还将被人们赋予更多的意义。作为民俗学家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去阐述春节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12-29 17:53 , Processed in 0.0763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