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084|回复: 0

道教人物(近現代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17: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劉名瑞 (1839—1933) 。
順天府宛平縣人。字琇峰,號盼蟾子,別號敲蹻道人。《南無道派宗譜》載:名瑞自幼疾病纏身,家運坎坷。弱冠,父母雙亡,自竭苦志。及壯歲,參入軍伍。因軍功,職賞部廳隊官。因公務至江南沛縣,遇友人,賜以丹經,因感嘆世事浮沉,遂棄職歸山,隱遁玄門,皈依南無派。著有《敲蹻洞章》、《盤熻易考》、《道源精微》,力主三教貫通之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後隱居於京東次渠村,滅跡藏形,絕無知者。享年九十三。為南無派第二十代宗師。


陳攖寧 道號“圓頓子”,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祖籍安徽懷寧,世居安慶蘇家巷。幼承家學,熟讀儒典。十歲讀《神仙傳》,即萌生學仙之念。稍長,考中秀才。因患癆疾,從叔祖學醫,同時試做仙道工夫,逐漸恢復健康。1905年考人安徽高等法政學堂,兩年後癆疾復發而輟學。19()8年起,為了學習養生方法,他離開家庭四處求師,得到一些丹法口訣,然未遇深諳丹道之煉師,悵然而返。1912至1914年,住在姊丈喬種珊家,日往上海白雲觀通讀《道藏》,遂探得道教丹術之底蘊。為了有所比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華嚴大學閱讀佛經。旋赴北京,尋訪高道,未遇。1916年陳攖寧由京返滬,與西醫師昊彝珠結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國路自設診所行醫。1922年至1932年,陳攖寧與同志數人在家中進行了數百次外丹試驗,終因軍閥混戰和日寇侵滬受到破壞,未獲最後成功。1933年,張竹銘醫師在滬創辦《揚善半月刊》,特辟“答讀者問專欄”,請陳攖寧主筆。陳攖寧利用這個陣地,大力提倡“仙學”,團結了眾多好道之士,使之成為當時全國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進攻上海,(揚善半月刊)被迫停辦。1939年,張竹銘醫師又創辦了《仙道月報》,陳攖寧仍為主筆之一。1941年夏,該刊又因上海局勢險惡而停辦。此後,陳攖寧仍然堅持仙學的研究,並傳授弟子。1953年,浙江省政府聘請陳攖寧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56年秋,道教界人士倡議成立中國道教協會,陳攖寧被邀請為籌備委員。1957年4月,中國道教協會正式成立,他被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1961年,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文革”期間,中國道協被迫停止工作,陳攖寧深為抑鬱惶恐,心力交瘁。1969年5月25日,陳攖寧因肺癌病逝于北京醫院,終年89歲。

易心瑩 ——著名道教學者,第一、二屆中國道協副會長 。
  易心瑩,道號理倫,俗名良德,字綜乾。清光緒二十二年(西元189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於四川遂寧縣老池鄉雙河口一農民家庭。兄弟六人,行次居末。自幼體弱多病,因常聞長輩講道家有強身保國之術,遂銳意向道,于1913年棄家,隻身至青城山天師洞為道徒,拜全真龍門派碧洞宗魏松遐道長為師,時年17歲。道觀中行師徒傳承子孫制,諸老道長見他過於渾噩忠厚,訥訥寡語,皆不欲收為弟子,因而留廟勞作。年余,家中探知其蹤跡所在,其兄到青城山促同返家,心瑩行自半途私遁,到成都青羊宮二仙庵蠶桑傳習所作雜工,又歷年余。1917年,常道觀(即天師洞)魏松遐道長去二仙庵,見心瑩不辭勞苦,堅志學道,感其虔誠,將其帶回天師洞,收為弟子,心瑩遂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二代道士。時常道觀住持為彭椿仙大師,方圖振興教務,鋻於道眾文化素質太低,乃命心瑩束修往本山朝陽庵投拜吳君可門下讀書。吳君可固儒而深于道者,心瑩銳進不已,得涉獵經史,茅塞頓開,旋回觀作導游。1926年成都名翰林顏楷游青城,住天師洞,見心瑩勤學好問,益加獎掖;住持彭椿仙道長復以文化培植相付托,心瑩遂得投拜于顏翰林之門下。同年夏隨顏翰林至成都,入顏崇德書屋深造。越三年,顏病故,而心瑩荷其裁成,自是學業亦因之猛進。心瑩回天師洞後,道眾推任知客,接待四方來山參訪之羽客及社會名流,在職三年,彭椿仙監院以其矢志弘揚道教、培養教徒為務,乃另選人充任知客,俾心瑩專作道教學術研究。自 1931年至1942年共經十年,心瑩潛心治學,以其伏案所得,著《老子通義》、《老子道義學系統表》、《道教系統表》(即老子應化圖說),並作《青城風景導覽》、《青城指南》、《道學課本》、《道教三字經》等書。又輯《女子道教叢書》以及道教煉丹、養生有關書籍,且多在觀中刊行。
  易心瑩深好典籍,廣蓄道書,今天師洞所藏《正統道藏》、《二十四史》、《道藏輯要》、《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及諸子百家、搜神誌怪、稗官小說等罕見書籍甚豐,多為其平日節衣縮食所購進庋藏,以供閱覽。他耕讀之餘,還曾先後往來三台、潼川、大足各地,考察蜀中道教歷史遺跡,以增閱歷。尤虛心求教于並世學者,如上海《揚善半月刊》、《仙道月報》主編、著名仙道養生學家陳攖寧先生,西南聯大道教文獻研究專家、外丹學家陳國符教授,四川大學道教史專家蒙文通教授,皆常有書翰往來,商榷學術,其事多見於上述三人所著書中。如陳國符《道藏源流考·歷代道書目及道藏之纂修與鏤版》中說:“國符嘗訪道觀多處,其道士率皆不學,曾見《道藏》者鮮。……僅四川尚有道士,熟讀《道藏》。易道士(即易心瑩)熟讀《道藏》,與通常道士迥然不同。”陳國符常托易心瑩覓錄道經資料,心瑩皆親往詳檢,不辭艱苦,事見《道教源流考》。陳國符教授每謂“四川道士則頗能讀道書;且有能著書者”,指的便是易心瑩道長。
  1942年7月,天師洞監院彭椿仙羽化,易心瑩繼任監院,以後便一直一方面率道眾致力農業生產,一方面從事道教義理研究,成績斐然,在四川及全國道教界中聲譽甚高。新中國建立後,易心瑩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1953年當選為灌縣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4年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及縣政協委員。1956年赴北京參與籌備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同年並當選為四川省人民政協委員。1957年4月赴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道教徒代表會議,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講學于中國道教協會所辦之道教徒學習班。1961年連選為第二屆中國道協副會長,1962年又當選為四川省道教協會會長。
  易心瑩自建國以來,榮膺多職,激發其志趣,益奮力撰述,其編纂之《四川省道教史》,廣徵博采,反復易稿,多次請教于蒙文通教授,亦見其治學態度之嚴謹,用功之深。惜該文稿在“文革”遭劫散失,今殘存于四川省社科院及天師洞稿,乃初草之稿,而非最後定稿。故其病篤易簀之際,以未能收回定稿而垂涕嘆恨!   易心瑩平日束身儉樸,他擔任中國道協副會長後,薪資較為寬裕,但他卻不改常態,欣然與觀中道眾同甘共苦,堅持勞作。中國道協曾多次請他留住北京白雲觀,但他均推辭不就,仍回山常住。“文革”期間,所謂“破四舊”之風猖獗,心瑩深慮觀中之寶貴文物被毀,乃率眾費時數日夜,竭力將觀中所有文字處皆用紙裱糊覆蓋,並大書“革命口號”以為掩飾。及“紅衛兵”洶洶衝來,亦未敢扯毀“革命口號”而砸毀文物,相繼悻悻離去。如今青城山所有宮觀之文物完好,實易心瑩道長巧計掩護之功也。
(據青城山李啟明居士撰《易心瑩傳》修改補充)

岳崇岱 ——瀋陽太清宮方丈、第一屆中國道協會長
  岳崇岱,道號東樵子,俗名岳雲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生於山東省壽光縣城西大化莊。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山東壽光遭災,全家逃荒到遼寧建平縣公營子,以務農為生。10歲至19歲(1898——1901年)隨祖父邊讀書邊種地。24歲前曾在建平縣小東經度日。每感時世艱難,屢遭磨難,遂生脫塵絕俗之念。1912年毅然赴遼寧閭山聖清宮出家修道。曾參訪東北名山宮觀越兩年,復返閭山聖清宮,率道眾植果樹,事稼穡。1920年到瀋陽太清宮常住,被推選為太清宮知客,後任監院。岳崇岱力主道眾自食其力,且深諳農事,曾率太清宮道眾在瀋陽城東張宮屯地莊子耕耘土地達14年之久。1939年曾被推選為偽滿道教總會常任理事。1944年再返閭山聖清宮清修四年,後到北京白雲觀參訪。解放前返瀋陽太清宮。1949年瀋陽解放,經道眾推選任瀋陽太清宮方丈,成為道教全真龍門派正宗第廿六代法嗣。在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政策下,岳崇岱主張道教界應修持與勞動生產兩不誤,一方面過正常宗教生活,一方面應自食其力,積極開展自養。他倡議並帶動道眾辦了紙匣工廠,組織道眾從事生產勞動。他擁護黨和政府,經常組織道眾學習政府公佈的方針政策,並組織讀報了解國家時事,以適應社會主義新形勢。
  岳崇岱喜讀書,好學不倦,精研道經,且識整體,顧大局,是愛國愛教的典範。他遇事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積極鼓勵道眾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太清宮的道眾都讚他辦事幹練,平易近人,生活儉樸,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惟靠廟內衣枬費維持生活,不搞特殊。由於岳崇岱方丈道德高尚,博學多能,深得全國道教界人士的崇欽。1956年夏,岳方丈有鋻於我國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皆建立了全國性愛國宗教團體,惟道教仍如一盤散沙,未建立全國性愛國宗教團體,乃與全國各地區道教界知名人士聯繫,倡議建立中國道教協會。得到各宗派、各名山宮觀知名人士贊同後,于1956年11月16日于北京舉行了發起人會議,並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岳方丈為眾望所歸,被推選為籌備委員會主任。他肩負重任,移居北京白雲觀,著手籌建“中國道協”工作,一方面物色人才,建立辦事機構,一方面募鉅資修繕白雲觀(備作會址)。1956年7月間,岳方丈已被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吸收為特邀委員。1957年3月9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兼任全國政協主席)接見了岳崇岱。3月13日岳崇岱在全國政協第二屆第三次全體會議上以《扭轉消極思想,參加社會活動》為題講話,表達了他的愛國愛教之忱。
  1957年4月中旬中國道教界第一次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4月12日中國道教協會正式成立,岳崇岱方丈當選為中國道協第一屆會長。4月15日上午岳崇岱會長與全體代表到中南海,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李濟深接見併合影留念。岳方丈就任會長後,便著手建立正式辦事機構,延聘人才,並設計開展會務計劃。不料1958年春全國掀起的“反右”鬥爭政治運動的浪頭波及道教界,1958年4月岳會長被錯誤地打成“右派分子”,5月間離京返瀋陽太清宮,不久含冤離世,享年70歲。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已為其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岳崇岱方丈一生愛國愛教、光明磊落,堪稱一代傑出的全真道士,至今仍為廣大道教徒所思念。

張恩溥 ——天師道第六十三代“天師”。
  張恩溥,字鶴琴,號瑞齡,譜名道生 (又名岩生),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字曉初)之長子。幼讀詩書五經,誦習道教經典,並習道教之齋醮、符箓,1924年嗣掌天師道之玉印、法劍,道教界按傳統習俗稱之為第六十三代天師,住江西貴溪上清鎮祖傳之“嗣漢天師府”,在名義上為當時天師道(亦稱道教正一派)之首領。曾在上海、蘇州一帶開展道教教務活動,抗戰期間退隱于龍虎山。。
1946年冬,張恩溥在上海倡議成立上海市道教會。標榜以“宗教為重,團結為重”,提出先產生地方性道教會,然後再組織全國性道教會的方案。其意圖在於鞏固其“襲封嗣漢天師”的地位,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張恩溥依靠上海玉皇山福星觀分院住持李理山道長的經濟和人力支援,依靠當時上海民政局長張曉松在政治上的幫助,于1947年成立了以李理山為會長的上海市道教會,該會以“研究玄學,闡揚教義,刷新教務,聯繫道友感情,發展宗教事業”為宗旨。1947年4月間,該會在張恩溥授意下曾印發由陳攖寧居士起草的《復興道教計劃書》,提出開展“講經、道學研究、報刊、圖書、道書、救濟、農林、科儀”等八個方面的復興計劃。因當時解放戰爭已起,社會形勢動蕩,無法實行。。
1947年秋後,張恩溥又發起組織全國性教會,終因經費和與李理山爭地位相持不下而成為泡影。張恩溥在政治上一貫親近國民黨,在本世紀40年代末還曾被國民黨政府在名義上給予第二十軍副軍長頭銜。1949年大陸解放,張恩溥隨蔣介石殘余勢力逃往台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至台灣後,初隱居於台北市大龍峒覺修宮,繼續規劃教務。1950年在台北創建台灣省道教會,並出任理事長。設立“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開展教務,傳授法箓。1957年又附設道教居士會和道教大法師會于府內,聘用道行“高深”者為大居士,委派道行資深之法師為大法師。1964年夏,率團訪問了馬來西亞(吉隆坡、芙蓉、馬六甲)及新加坡等國。宣揚教義,傳授法箓,信眾求度者甚多。1966年,在原台灣省道教會的基礎上,建立了中華道教總會,1968年張恩溥當選為首屆理事長。該會提出輔導台灣道教各派整理經懺科儀,建立與各道派之間的教務聯繫,並開展對外國的傳教布道工作。1969年春,率團赴菲律賓訪問。同年12月25日因病在台北市北投區杏林二路25號私邸去世,享年65歲。張恩溥畢生皆追隨國民黨政府,但逃臺後一直眷戀龍虎山祖師玄壇,盼望早日能返回大陸與親人團聚。臨終猶囑後人要重振“天師府”,希望祖國能夠統一。張恩溥攜至台灣之長子張允賢早已去世,其教務遂由去臺之族人堂侄張源先繼攝。張恩溥在貴溪縣留有妻子、女兒及親侄多人,因海峽阻隔,多年不通音問,故龍虎山天師府與台灣天師道發展情況,彼此均不甚了解。

李理山 ——杭州玉皇山福星觀監院  。
 李理山,江蘇鎮江人,生於清同治十二(1873年)。自幼在杭州玉皇山福星觀拜師出家,道號紫東。玉皇山福星觀是道教全 真派在江南五省(蘇、浙、皖、贛、閩)的第一座“子孫叢林”,香火旺盛,遠近聞名。李理山自幼在此名山宮觀中讀經習武、陶冶性情。他既精道教齋醮科儀,且精道教內家拳技,體魄矯健,神態沉肅堅毅。為人清高灑脫,修道嚴守規戒;辦事果敢公道,剛直不阿;富有正義感和民族自尊心。由於他才華出眾、辦事果斷,在青年時代就成了福星觀的當家。他帶領道眾在山上植樹造林,修建宮觀殿堂。並挖掘了“天乙池”,開闢了“紫來洞”,使玉皇山成為滿山蔥翠、殿宇莊嚴的洞天福地。由於福星觀聲譽日高,李理山在江南道教界中也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據傳,在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他與江西龍虎山天師道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齊名于江南。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大肆進犯我神聖國土,瘋狂屠殺我中國人民。不久,杭州淪于日寇鐵蹄踐踏之下。李理山看到日寇殺人放火,姦淫擄掠,錢塘江邊南星橋一帶,房屋全部燒燬,只剩一片廢墟。江邊的老百姓,無衣無食,扶老攜幼,掙紮在死亡線上,流亡逃難。真是哀鴻遍野,處處狼煙。李理山道長義憤填膺,熱血沸騰,再也不能潛修于靜室。出於民族自尊心與愛國感情,他毅然決定,停止了宮觀宗教活動,帶領道眾全力投入抗日救亡的工作。他敞開了紫來洞道院,收容了一千七百多名上山逃難的難民。猶恐居住不下,又發動道俗群眾一百數十人砍倒山上的毛竹與樹木,緊急搭建起幾十間茅棚,讓難民棲身安定下來。這許多難民,一日三餐,吃飯用糧的數字很大。坐吃山空,玉皇山的存糧很快便顆粒無存,眼看要斷炊了。李理山不畏困難冒險下山,通過日寇層層的封鎖,到杭州市去找當時的慈善團體“國際紅十字會”請求支援。該會派人了解山上處境困難,同意供給糧食。李理山又組織人力下山運糧,要通過日寇的崗哨關卡,困難重重。有的被查出,日寇說是給山中抗日游擊隊偷運糧食,人被折磨,糧食也被搶去。李理山設法請“紅十字會”出面打交道、開證明,還要巧作掩護,才能把救濟糧送上山。有時是糧食上了山,而他卻是空腹回到觀中。雖然如此艱難、危險,而他依然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山上香火既停,香資功德收入斷絕,這近兩千難民的生活,經濟支出浩大,漸漸難以為繼。李理山道長派了他的徒弟呂宗安前往上海,利用“租界”的偏安,在武定路創建了玉皇山福星觀上海分院。巧逢香火鼎盛,得到的宗教收入就送回杭州供給山上的難民生活開支。這樣共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後來杭州的戰爭逐漸平息下來,難民也紛紛下山謀生,人數漸次減少,玉皇山的難民收容所才告結束。李理山道長愛國愛民、濟人之難的高尚品德,在這一時期表現最為鮮明卓越,因而他在道教界及民間也更受尊敬。 。
  多年來,道教界中人多把李理山描述為江南武林儀義。說他不畏權貴,慷慨仗義,武功超群。在宮觀生活中,他律己嚴,對人亦嚴,道眾日事誦經習武,不準稍越規範。在江南道教界,他與張恩溥分別為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的領袖人物,解放前兩人曾多次協議建立統一的、全國性的道教組織,但總因時局動蕩與兩派意見不一而未果。1949年杭州解放時,李理山時年已76歲。因壞人誣陷,1951年4月16日被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逮捕,1956年6月2日杭州西湖區人民法院以反革命罪判處李理山有期徒刑十年。不久,李理山含冤病故于勞改獄中。其弟子亦有不少受牽累者。1986年,黨和政府大力平反冤假錯案,李理山之徒呂宗安為其師提出申訴,經西湖區人民法院復查,認為確屬錯判,1986年12月25日以杭西法(85)刑申字第38號刑事判決,撤銷(55)杭西法刑字第12號刑事改判,對李理山錯案予以糾正。從此李理山得以昭雪冤誣,恢復名聲。李理山地下有知,亦必稍慰心懷。。
(據呂宗安(回憶抗日戰爭期間玉皇山紫來洞改作難民所的經過》及閔智亭道長所述李理山生平編寫)

彭椿仙 ——成都青城山常道觀監院 。
  彭椿仙,又名至周,貴州省畢節縣人,生於1883年(清光緒九年)。少年起即學習儒業,熟讀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著述。20歲時棄文學武,考入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畢業後因不滿清廷腐敗,不願為之效力,遂由滇入蜀,到成都灌縣青城山常道觀請求出家入道(當時常道觀監院為何元清道長),拜程明星道長為師傅,為全真派道士。彭椿仙學道刻苦,辛勤勞作,待人誠懇,持戒精嚴,深為道眾所敬重,三年後即被道眾推選為常道觀住持。20世紀初,張之洞(1837——1909年)提倡沒收各地佛寺道觀財產,用以興辦學校,謂之為“廟產興學”。。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四川布政使兼勸業道周善培提倡栽桑養蠶,特在其創辦的四川省農政學堂設蠶別科,又立方外班。規定凡就學之和尚、道士,其寺廟宮觀可保留作栽桑基地。在這樣的情勢下,彭椿仙為了保住廟產,毅然親自去成都白塔寺側的農政學堂學習栽桑養蠶技術。三年後畢業,回到青城山帶領道眾栽桑養蠶、種茶植樹。今青城山牌坊崗及常道觀山門道旁之參天杉樹,即當年彭椿仙道長之所栽植。“青城天下幽”,從此更為聞名。1919年四川省長楊庶堪為表彰彭椿仙的道行與業跡,特書“道在養生”匾額,刻石立於常道觀後。旋因軍閥混戰,搶奪寺廟宮觀財產以充軍費,道眾憤與抗爭,公推彭椿仙等人赴成都告狀,這便觸怒了地方軍閥,施暴迫害,不得已逃出四川,避難雲游。足跡遍三山五嶽,行蹤歷武當太和。當他參訪至武當山紫霄宮、太和宮時,見武當宮觀建築之雄偉,因而念及青城山宮觀之頹敗,遂毅然返川,策劃籌措,矢志要復興青城山道場,擴建常道觀殿宇。為了擴建工程,他親率道眾和工匠去數十里外的丈人山採運石條。從1919年至1941年,經他日夜苦心經營,修建了齋堂、西廊、補茸樓,重修了三清大殿、飲霞山房、銀杏閣、靈祖殿、黃帝殿、青龍殿、白虎殿、山門及觀內的石階石壁、海漫石欄,以及東客堂、長嘯樓、祖堂、迎曦樓等。工程綿延22個春秋,資金缺乏,有人建議向社會募緣集資,但彭椿仙堅決主張自力更生。他說:“我們出家人,若依賴外人出資修建宮觀,他日人來觀中,則不敢怠慢,使吾徒皆為彼子孫奴役,不如出我道友私蓄,集腑成裘,也是我們以觀為家的宗旨。”道友們深感其言之懇切,於是盡出觀中之存蓄及個人之資金,以供工程之需。竣工後,在山門側石上刊刻:“本洞並無道眾在外募化”。此舉為道教宮觀樹立了自力更生、勤儉建觀的好風氣。他還盡力為青城山修路架橋,用建設道觀剩下的樹皮邊料,沿丹梯鳥道修建亭榭,供香客、游人小坐休息,憑欄遠眺,還可暫避雨雪。這些點綴在清流翠嶺中的古樸亭閣,為青城美景增色不少。彭椿仙還盡力造福鄉里,為附近山區兒童興辦學校。今青城山第一小學和第二小學,皆為。當年所興辦。抗日戰爭時期,彭椿仙還從道觀收人中提出一部分,幫助當地抗日戰士家屬,使前方將士安心抗日。 。
  彭椿仙為人心地善良、艱苦樸素,好讀書且樂於助人,素為中國道教界所景仰,視為楷模。他于1942年3月18日仙逝,終年59歲。去世後,由其弟子易心瑩大師繼承道業。 (據成都李豫川《彭椿仙道長生平漫談》改寫)

蔣宗瀚 ——北京白雲觀方丈、中國道協副會長 。
  蔣宗瀚,字宣富,號得舒,道號清容子。浙江省黃岩市頭陀區長潭鄉前蔣村後窯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蔣宗瀚家境貧寒,父親為鋸板工,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八歲喪父,因家貧無錢營葬,其母忍痛賣了蔣宗瀚之三弟,蔣宗瀚亦 被送至長潭鄉茅恩路廊的道教廣福宮當燒火。他九歲正式束髮,拜蔣理富道長為師,為全真龍門派第廿三代玄裔,開始了修道生涯。其師見其純良敦厚,且天資聰慧,為培養他成為有學識的道士,便送其進鄉間私塾讀書。12歲時,蔣宗瀚感到山鄉僻處,山民貧病交迫,因無錢診病而喪生者甚多,遂立志學醫,治病救人。從此他以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經歷五年的苦學,終於懂得了中醫的醫理藥性及辯證治療方法,走進了鄉間醫生的行列。17歲時,投黃岩委羽山大有宮潛修道功,並開始行醫。由於心地慈善、精細診斷,不數年,聲譽鵲起,名聞遐邇,來求治病者絡繹不絕。24歲時,應海門(現椒江市)乾元觀道友邀請登壇打醮。為道眾所賞識,請其到海門常住,由范陶氏與楊氏兩家為主贊助蓋起老子殿三間,後來,陸續擴建了廚房臥室三椽。。
從此安居在南門山修道,同時精研醫術、針灸。1927年26歲,開始坐關,不見賓客,閉門治學,專攻道經與醫學。三年坐關期滿,到武昌長春觀受三壇大戒(即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得中道教狀元——天字第一號。1933年主委羽山大有宮講席,同時收徒傳戒,傳人有陳宗耀、張誠樂、許誠謙等。解放後在道觀中行醫。1952年受海門信孚藥店聘請,坐堂門診。1956年參加海門聯合診所,後併入中醫院任副院長。1959年調入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講授針灸。1960年調入杭州莫幹山醫院工作。同年受聘浙江醫科大學任副教授,參加省中醫研究所科研工作和浙江第一醫院門診。。
  1962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第二次全國道教徒代表會議,蔣宗瀚當選為常務理事和副會長。同年秋,經中國道協第二屆常務理事會決定,恭請蔣宗瀚道長來京協助陳攖寧會長主持中國道協工作,兼任北京白雲觀方丈。蔣宗瀚信仰虔誠,頗有振興道教之志,毅然應請來京,放棄中醫教授職務而改事道教教務。他一方面主持中國道協所辦道教徒進修班的教學工作,一方面領導白雲觀民主管理小組管理白雲觀教務,此外還接待中外著名人士來訪和列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政議政。當時他雖然深居道觀,已不業中醫,但慕名遠道來京求治者依然不少,蔣方丈均儘量安排時間,精心給予治療。1965年以後,國內強調階級鬥爭及改造世界觀的政治氣溫日高,他內心頗有所不安,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亦頗生疑慮。1966年以母病乏人照顧為由,向中國道協請求離京還鄉,經同意後返回黃岩縣。該地縣第二人民醫院(即今椒江市人民醫院)聞訊後即聘請他參加醫療工作,並任副院長職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他遭受衝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黨和政府認真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愛國宗教界人士得以重見天日。蔣宗瀚抱著暮年羸弱之軀,又重返醫生崗位,堅持為群眾治病。他從12歲起立志學醫救人,直到1979年12月17日仙逝,終生都在為人治病,都在為人民群眾作好事。他是一位虔誠的全真道教徒,是一位道德高尚的醫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忠實的朋友。儘管他在十年浩劫中受過淩辱,但他是非分明,只憎恨萬惡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對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則衷心愛戴。臨終時他告誡門徒,要相信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和政府,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要多作有益於人民的好事,作有益於社會的善人。。
  蔣方丈事親至孝,在母親身邊時,恭敬順從,伺候週到,有事外出,亦必雇請一老婆婆與年邁的慈母為伴並照料生活,久而久之,鄉鄰皆譽蔣方丈為孝子。他一生自奉儉樸,布衣素食,但對人則十分慷慨,接濟貧困,從不吝惜,特別是為貧困者支付藥費乃是常有的事。他臨終時僅存有三百多元工資,囑咐門徒用這點錢為其營葬,不要給工作單位增添麻煩。他一生嚴於律己,謙謹做人,一生為人做好事,品德高尚。 。
  他晚年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曾當選為縣人民代表、浙江省政協委員。。
  蔣宗瀚方丈一生除潛心修道外,對醫藥學精心研究和實踐,建樹頗多,畢生為群眾解除疾苦,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其手稿在十年浩劫中損失不少,僅存殘稿,他也未來得及整理便仙逝。據說,尚存者有《針灸講義》手稿及《醫客筆錄》等,希望其門人整理、繼承,造福人民,以慰蔣方丈之仙靈。 。
(據椒江市道教協會所提供的有關蔣的生平簡歷編寫)

王理仙 ——北京白雲觀方丈、傳戒律師 。
  王理仙,全真派高道,北京白雲觀第二十二代方丈,傳戒律師。王方丈為東北吉林省懷德縣泰家屯人,生於1913年。11歲時入私塾習儒業,讀書六年。一兄一妹,父母勞累早逝,其長兄早已自立另居,王理仙靠勞動謀生並撫養幼妹。24歲時,妹嫁,王理仙無意隨俗浮沉,投奔懷德縣楊大城子無量宮出家修道。師爺為王明露道長,師父趙至善道長。入道出家八年後(1943年),適逢瀋陽太清宮金崇澤方丈在黑龍江雙城縣無量觀開壇傳戒,戒期一百天,他入壇受戒為“天字第一號”戒子。獲戒後,雲游參訪天下名山企覓高師以探奧道。他一篋一缽一笠一衲,踏遍萬水千山,堅心求道。大自然陶冶了他的真樸之性,遇名師指點而使他道行精進,成為一位有道教學識、有高尚道德、有修持成就的全真道士。1952年游方至西安八仙宮常住,一邊修持,一邊參加該觀農業生產勞動。1962年被選拔參加中國道教協會首屆道教徒進修班學習,曾受業于蔣宗瀚、黎遇航等道長,並曾受當時任中國道協會長的陳攖寧先生的薰陶。1965年進修班結業後,仍回西安八仙宮常住。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道教受到猛烈衝擊,八仙宮部分被砸毀,部分被佔住,道士被強迫遣散。王理仙處此逆境,內心焦灼而又惶惑,但他堅持信仰,以廟為家,雖受迫害亦不離廟,最後佔用八仙宮的工廠也只得留下他,作“看門”使用,給他起碼的生活費用。王道長只求能棲身道觀,雖簞食瓢飲,安之若素。他為人沉默寡言,神情慈祥溫和、和光同塵,與人無爭,“看門”則盡其職守,閒暇則手不釋卷,故而在十年動亂中他也還能僥倖平安度過。。
1980年黨和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西安八仙宮依然由道教界收回管理,原觀中道眾陸續返回八仙宮,推選王理化道長為監院。同年五月,他出席中國道教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西安八仙宮當時已殘破不堪,百廢待興,百事待舉。他帶領全觀道眾一方面組織勞動自養,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資助修繕八仙宮這一古建築。1984年9月,他與陜西六大宮觀(華山道院、八仙宮、樓觀臺、佳縣白雲觀、戶縣重陽宮、龍門洞)的負責人共同籌備成立陜西省道教協會,被推選為籌備組組長。1986年冬,陜西省道教協會成立,他以年邁隱退,只擔任名譽會長。同年,他推舉閔智亭道長擔任八仙宮監院,自己只是協理廟務,頤養晚年,日以讀書、靜修為樂。1989年11月10日(農曆十月十三日),道教全真第一叢林——龍門祖庭北京白雲觀舉辦已中輟六十多年的傳統授戒儀典。事前,1988年中國道協理事會便決議恭請王理仙道長開座為白雲觀第二十二代方丈。這次戒期20天,受戒弟子75人。王理仙方丈神態慈祥,細為受戒弟子說戒併發予戒牒。他成了全真道教授戒盛典的中興者,是白雲觀法統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告誡受戒弟子要“愛國愛教”、“諸惡莫作,眾善奉行”。1992年3月,中國道協召開第五次代表會議,他被敦聘為名譽理事。1995年仙逝于西安八仙宮。 。
(據士鴻《訪北京白雲觀方丈王理仙》 及筆者對王理仙的了解編寫)

傅圓天 ——中國道協會長、成都市道協會長、青城山道協會長 。
  傅圓天,道教全真龍門派大師。四川省簡陽市九龍場人,1925年農曆五月間出生於一貧苦農民家庭。父母皆信仰道教。1946年因家庭衣食艱難,且體弱多病,年及弱冠的傅圓天便投奔成都灌縣水磨鄉黃龍觀出家,師傅張永平道長,從此成為全真龍門派道±。在家時曾上過幾天私塾,不過略識文字,入觀學道後,始因習經而刻苦學習文化。對道教聖典《道德經》有較深研究,不僅能背誦,且能用道教義理詳解全文,依旨修持。凡與他討論《道德經》者,莫不讚佩他的宏論博識及弘揚道教之卓絕精神。1955年到青城山常道觀參拜易心瑩大師,見易大師道德高尚、學識淵博,乃留居常道觀,聆教于易大師。不久因青城山上清宮缺人管理,易大師派傅前往。他到上清宮後,響應人民政府鼓勵道教界參加祖國建設的號召,組織道眾在山上種茶、種莊稼,積極從事勞動生產。他為人勤奮質樸,公正無私,工作和勞動總是事事帶頭苦幹,而且是遇事都要想辦法辦好。因此他在上清宮聲譽日著,1964年被道眾推舉成了上清宮的當家。青城山實行人民公社化,他被選為青城山道教大隊副隊長兼會計,白天做農活,夜晚理賬目,還要管理上清宮的廟務。他任勞任怨,從不挑輕棄重,上侍奉老道長,下教育年輕道徒,重任一身,辛勤奮鬥。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道教受衝擊,雖位於青城山頂峰之上清宮,亦未能夠避免打砸搶抄。傅圓天對此混亂局面,大惑不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道德經》第七十四章句),他將生死置之度外,接易心瑩大師居上清宮,親自奉養,每日仍率道眾勞動,盡心維護古道觀。在動亂年月,他將道家秘傳之彌猴桃素酒配方,反復勾兌實驗,終於掌握了製作“道家洞天乳酒”的方法與技能。為謀道眾生計,他開始設廠製作。豈知剛有經濟效益,便引起某些人眼紅,悍然以公社名義平調歸“公”,將傅圓天排擠出廠。傅圓天亦一笑置之,依然率道眾務農。乳酒廠終因強佔者不知製作秘方,且不善經營,不久虧損倒閉。1975年,灌縣文物管理所竟然接管青城山全部道教宮觀,沒收廟產及道士私人錢財(如易心瑩大師私人儲蓄亦被沒收),經書、法器等等皆一概被沒收,還要住廟道眾向他們交房租,要道眾用高價向他們購買信徒所上之神燈油,道眾敢怒不敢言。造成經堂沉寂、鐘鼓無聲,青城山道教儼然是已被消滅了。易心瑩大師悲憤而死。傅圓天心情鬱悶,但他仍以堅強的毅力,忍辱負重,帶著道眾砍樵謀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認真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城山道教界才得以重見天日。傅圓天從頭開始奮力為恢復青城山道教宮觀之原貌而奔忙。他帶領全山道眾下山挑糧,開辦為香客、旅游服務的餐館,營薄利以解決全山一百多道眾的最低生活問題,進而又多方籌募資金,維修危舊廟宇殿堂,還重新籌辦道家洞天乳酒廠。在宗教政策尚未能全面落實和廟宇耕地等沒有收回之前,他就使全山常住道眾安定下來。1980年,青城山道教協會成立,眾望所歸,傅圓天當選為會長,並兼任常道觀監院。接著,他又當選為中國道協常務理事、成都市道協會長、灌縣政協副主席、成都市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常委。他既要負責青城山七座宮觀(即建福宮、常道觀、祖師殿、朝陽洞、上清宮、圓明宮、玉清宮)、兩個工廠(洞天乳酒廠和茶廠)的經營管理事務,還要兼顧新津老君山、大邑鶴鳴山、彭縣葛仙山、彭縣丹鼎山、成都青羊宮、灌縣二王廟等地的道教教務,又要定期出席中國道協的會務會議及縣、市、省政協的參政議政會議。1985年,青城山青龍崗洞天貢茶廠和響水洞洞天乳酒廠正式投產(乳酒廠于1982年籌建,1983年試產,傅圓天試製成功,四川省政府授予重大科技成果獎)。在整個興建過程中,傅圓天都是同道眾一起勞動,同甘共苦。1985年夏,青城山丈人峰頂岩石崩塌,砸碎了通往上清宮的半山亭,打傷了游客,而峰頂岩石更是時時有下墜的危險。傅圓天為過往行人擔心,他主動與當地生產隊協商立即改道,新修一道以避過危險的坡坎。他向道眾說明,修橋鋪路,多做善事,是出家人的本分。道眾一致贊同他的意見,節衣縮食擔負起了修路所需的人力和財力。修好了新路,保證了行人的安全,大家都感謝青城山道眾熱心公益事業的慈善心腸,而傅圓天一向都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隨著青城山道教界所經營的勞動生產事業的迅速發展,經濟條件逐漸好轉,在傅圓天的倡議和領導下,分期分片維修青城山宮觀、山道、路亭;開辦為旅游服務的商業網點;開辦礦泉汽水廠;開辦以愛國愛教為宗旨的道教學校,培養青年道教徒。他還東奔西走,積極協助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立地方道協組織,加強宮觀管理,恢復正常宗教活動,維護道教界合法權益等等,他無不盡力而為,任勞任怨。 。
  他自從出家以來,嚴守規戒,被全真道徒奉為楷模。自1980年以後,儘管他地位高了,宮觀經濟也寬裕了,但他卻依然生活儉樸,睡在他那個小寮房,一日三餐素食,保持換洗兩身道袍而已。雖年逾花甲,仍然操勞于教務,奔走于山上山下。生病了,躺在床上也在考慮安排教務,生活儘量自理,不拖累別人,也不許廟裏和徒弟們為他破費。由於愛國愛教,道德高尚,在全國道教界中受到崇敬,在1986年中國道協第四屆代表會上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1989年他又被推選為中國道協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和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 。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即農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雲觀舉行隆重傳戒受戒活動,傅圓天是這次傳戒活動的主持者之一,並被授予“大師”稱號。1992年3月,中國道協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會議,改選領導成員,眾望所歸,傅圓天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第五屆理事會會長,並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院長。同時榮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參政議政。 。
  1995年11月全真派在四川青城山舉行傳戒儀典,傅圓天大師被推舉為方丈、全真第二十三代大律師。1997年7月3日在四川青城山仙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9-20 08:06 , Processed in 0.07777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