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642|回复: 0

道教人物(明朝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17: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權 (1378—1448) 明代道教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善古琴。字癯仙,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自號南極遐齡老人、大明奇士。朱元璋第十七子。年十五,封于大寧(今屬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稱寧王。朱棣迫其結夥,恃“靖難”之變有功,頗驕恣。年二十五,改封南昌。與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友善,拜之為師,研習道典,弘揚道教義理。曾于西山緱嶺(今屬南昌市)創建道觀與陵墓,成祖朱棣賜額“南極長生宮”。隱逸學道,托志衝舉。生平好宏裝風流,群書有秘本,莫不刊佈之。著作有《漢唐秘史》等書數十種,自經子、九流、星歷、醫卜、黃老諸術皆具。並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二種,現存有《大羅天》、《私奔相如》兩種。道教專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成書于正統九年,收入《續道藏》。其生平作品和論著多表現道教思想。卒謚獻,又稱寧獻王。

劉淵然 (135l—1432)明初著名高道。號體元子。江西贛縣人,幼年在祥符宮出家為道士,師事胡、張二師得符法,後又禮趙原陽為師,得授金火返還大丹之訣,諸階符箓,凈明秘奧。不僅得全真、清微二派之傳,且被尊為凈明道第六代嗣師,以能呼召風雷。道法尊妙名揚四方。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將他召入禁中,試以道術,赫然靈驗,賜號“高道”,令其在南京朝天宮西山道院居住。歷訪廬山、武當山。永樂(1403—1424)年問,隨明成祖朱棣入北京,升左正一,賜“真人”號,奉敕建金箓大齋七晝夜。劉淵然性情耿直,得罪權貴,被謫置龍虎山,再謫至雲南龍泉觀三年。明仁宗朱高熾即位,于洪熙元年(1425)召還,住洞陽觀,賜“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演教長春真人”,給二品印,與龍虎山張真人同等,主營天下道教事。宣德(1426—1435)初年,明宣宗朱瞻基,晉其“大真人”號,賜法衣寶劍。晚年告老離朝居南京朝天宮,薦其徒邵以正以代。及卒,宣宗命在內廷立碑,以資表彰。劉淵然雖以道術見長,被視為正一道士,但實多師承,並對道教在雲南的發展有貢獻,曾命其徒闡道雲南,還奏立大理、雲南、金齒三府道紀司。《凈明家教錄》說他“每與同輩處,語及修行,輒舉忠孝為立本”。《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張正常傳》稱他“有道術”,為人清靜自守,不幹世事,故為“累朝所禮”。其徒知其名者為:邵以正、沈道寧、蔣日和、范勤裕、鞏道岩。

張宇初 (?—1410)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字子墻,別號耆山。正常之子,幼時聰穎持重,長而學識淵博。洪武十三年(1380)授“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領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勵修節以格神明,誥封其母包氏為清虛衝素妙善玄君,命建齋設醮于(南京)紫金山和神樂觀。庚午年(1390)入覲,降敕重建大上清宮。洪武二十四年(1391)旨諭禁私出符篆,賜龍虎山天師正一玄壇印,以俾關防符箓,鎮護名山(見《皇明恩命世錄》)。建文時,一度受貶,遂于鄉里黃箬峰下 (今龍虎山東南十里處)構峴泉精舍居之。明成祖朱棣即位,入賀至闕,賜以緡錢修葺大上清宮。永樂四年(1406)敕諭編修道書,命早完進來,以通類刊板。五年曾三次建齋篆于朝,帝有器物厚賜,並給驛券還山。六年、七年,兩次奉諭往武當山(今湖北均縣)尋訪張三丰。永樂八年羽化。藏蛻于峴泉。耆山公志於文二十余,博通諸子之學。認為文之正氣乃三光五嶽之靈,“發而為文,文所以載道也,文著而後道明”。著作遺世者有《峴泉集》十二卷(見《道藏》,《四庫全書》錄為四卷),《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義》四卷,及詩文序論等文章,為方內方外之士所敬重。並擅畫墨竹,精於蘭蕙,兼長山水。曾畫《秋林平遠圖》,洪武三十一年(1398)所畫的《夏林清隱圖》軸傳世,現存日本。

任自垣 (?—1430) 明代道士。垣或作完,又名一愚,號蟾宇。南京鎮江府丹陽縣(今屬江蘇省)人。幼穎悟,讀書曉大義,出家三茅山元符宮,為道士,遂知名。成祖永樂九年(1411)授道錄司右正義,十一年,選授太和山玉虛宮提點。宣德三年(1428)升太常寺丞,提督太和山,並命為上清派第五十三代宗師。著有《太岳太和山誌》十五卷。

邵以正 (?1462)號承康子,別號止止道人。雲南人。祖籍蘇州。為明初高道劉淵然弟子,劉淵然告老時向朝廷舉薦邵以正,召為道錄司左玄義,英宗正統(1436--1449)中,升遷為左正一,領京師道教事。代宗景泰(1450--1457)年間賜號,“悟元養素凝神衝默闡微振法通妙真人”。英宗復辟,邵以正上疏辭退,不允,詔以左正一間位,後第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薦其戒行,英宗詔復真人號。曾敕命其督校《正統道藏》,天順三年(1459)慶成晏之,令其列二品班末,逝後,敕葬京城五華山。《明史》稱邵以正“廉靜謙謹,禮度雍容,縉伸鹹重之”。著有《長春劉真人語錄》。其弟子知名者有喻道純。

張靜虛 (1432—?)明朝邳州(今江蘇徐州市)人。常坐以虎皮,有虎皮張真人之號。自幼好道術,遇異人授以北宋秘傳丹法,隱居於武當山,後傳丹法于弟子李虛庵。詳見《武當山誌》。

趙真嵩 (?—1628)明朝山東琊琊人。原名得源,號復陽子。《太上律脈源流》載:年二十,精通經史,博覽道釋要典。年二十五歲,父母雙亡,遂棄家出游武當。至茅山閱道籍。遇張靜定,慕其道德,遂請皈依。靜定乃改名為真嵩,授受戒旨,嘉靖二年(1523)至王屋山,精修法要,習大定三年,嗣是六通具足。崇禎元年(1628)傳其道與王平,乃返天臺,旋入王屋山而終隱。是為龍門第六代律師。

沈靜圓 (?—1465)明朝江南句容人。祖籍太原。字哉生。原名旭,晚號頓空氏。幼時父母雙亡,扶柩歸葬山西,路遇天台山道士張靜定,語以要語,遂有出塵之志。《金蓋心燈》載:正統十三年(1448)出游青城山,又遇張靜定,師事之,改名靜圓。景泰二年(1451)南行至天臺,居桐柏山中。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居書隱樓,道價日盛,從學者日眾。成化元年(1465)春,遇華亭衛真定於語溪,遂攜至南宮,授以宗旨元脈,不久謝世。是為龍門第五代宗師。

邵元節 (1459—1539)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正一道士。字仲康,號雪崖,貴溪人(或謂安仁人)。幼年父母雙亡,遂于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出家為道士,師事範文泰得《龍圖規範》之秘。後又師事李伯芳,黃太初,盡得其術。嘉靖三年(1524)徵入京,以“立教主靜”之說得世宗嘉納,嘉靖四年(1525)令拜雨雪,有驗。嘉靖五年(1526)命為致一真人,統轄京師朝天、顯靈、靈濟三宮,總領道教,賜給紫衣玉帶及金、玉、銀、象牙印章各一枚。從此,長居京師,經常奉詔禱祈雨雪,累獲加封受賞。嘉靖九年(1530)班二品,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十一年(1532)敕建真人府于城西,每年給祿米百石,撥校尉四十人供灑掃,賜莊田三十頃,蠲免其租。以孫邵啟南為太常丞,曾孫邵時雍為太常博士。邵元節奏乞將永恩寺等入宮,改為道宮。準其奏,翻新後,賜額曰元福宮。又遣中使于江西貴溪建道院,賜名仙源宮。嘉靖十三年(1534)邵元節從龍虎山還朝,船行至潞河,命中宮迎入,賜新蟒服及“闡教護國”玉印。嘉靖十五年(1536),加號為“靖微妙濟守靜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誠致一真人”,賜玉帶冠服,又以其禱祀皇太子生有功。拜為禮部尚書,賜一品文官服,其孫啟南官至太常少卿,徒陳善道亦封清微闡教崇真衛道高士。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節病逝,敕授大宗伯,謚“文康榮靖”。著有《太和文集》,已佚。其弟子有陳善道,掌道錄司事,徒孫彭雲翼為右至靈。史稱“元節無他方求,祗因帝好齋醮而元節勤事不懈,遂眷顧不衰。”

陶仲文 (1475—1560)原名典真。湖北黃岡人,曾受符水于湖北羅田萬玉山,與邵元節為友。少時為縣掾,喜好神仙方術。嘉靖中由黃梅縣吏為遼東庫大使,秩滿至京師,寓邵元節邸舍。由邵元節推薦入朝,以符水 哩 劍,絕除宮中妖孽。得到世宗信任。嘉靖十八年 (1539),世宗南巡,陶仲文隨之,授“神霄保國宣教高士”,隨即又封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領道教事,其子陶世同為太常丞,女婿吳浚,從孫良輔為太常博士。十九年(1540)為世宗禱病有功,進卦禮部尚書,特授少保,食正一品俸祿,封其妻為一品夫人,後又加少傅,仍兼少保。二十三年(1544),大同捕獲牒者王三,認為是陶仲文祈禱之故,加授少師,仍兼少傅,少保,史評“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之世,惟仲文而己”。二十四年(1545),詔追贈三代,給誥命,其孫入國子監。二十五年(1546),加封為“神霄紫府闡范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子陶世恩為尚寶丞。二十六年(1547)加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兼支大學士俸,二十七年(1548)加其支伯爵俸,授其徒郭弘經,王永寧為“高士”,後封為“真人”。二十九年(1550)以禱雨及平獄功,封“恭誠伯”,每年俸祿二千石。三十一年(1552),下詔稱仲文叩玄代虜有功,增祿百石。三十六年(1557)陶仲文因病乞請還山,獻還歷年世宗所賜予的莽玉、金寶、法冠及白金萬兩。三十九年(1560)陶仲文死,謚“榮康惠肅”。《明史》說“仲文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然小心慎密,不敢恣肆”。《戒庵老人漫筆》卷七亦說:“上即寵用仲文。不欲令預朝政,乃仲文實無他方術,在上左右最久,亦心憚上威嚴不測,不敢他有所姦”。陶仲文主要錄神宵雷法之傳,他曾請逮雷壇于各鄉縣。共弟子知名者為王永寧、郭弘經。

孫玄清 (1497—1569)明朝青州府壽光縣人。又名祖孫。號海岳山人。《玄門必讀》載:自幼在嶗山明霞洞出家,師事李顯陀。後游鐵查山雲光洞,遇真人通源子授以五行升降天門運籌之法。年十九,即墨縣太和真人攜住黃石官,隱居苦煉二十餘年,道法大進。後遇張斗篷真人,共談修真口訣,遂豁然貫通。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京師白雲觀坐缽堂。時值京師大旱,玄清求雨有效,賜封“護國天師左讚教主紫陽真人”。玄清本龍門派四代孫,後別立法派曰“金山派”,又因其在嶗山修真,亦名“嶗山派”。隆慶三年(1569)六月逝世。享年七十三。

陸西星 (1520—1606) 明代道士。字長庚,號潛虛。揚州興化(今屬江蘇)人。自幼聰穎,異於常人,“束髮受書,輒悟性與天道之旨”。及長,九次應鄉試,均未中。於是棄儒學道,訪游仙鄉名山。數次遇異人,得受修道秘訣。自稱呂洞賓曾降臨他所居住的北海草堂,親授丹法,據此撰成《賓翁自記》與《道緣匯錄》。其丹法主張陰陽同類雙修,認為“男女陰陽之道,順之則生人,逆之則成丹”。並撰《七破論》,抨擊其他煉養方術。後世道士將他尊為內丹東--派之祖。著作有《金丹就正篇》一卷,《玄膚論》一卷,《老子道德經玄覽》等,收入《方壺外史》。晚年參禪學佛,又撰有《楞嚴述旨》十卷等。

伍守陽 (1573—1644)龍門派第八代宗師。字端陽。自號沖虛子。江西吉安市人。幼精性理,明佛三昧。及長,立志修道,不入仕籍,年二十遁入廬山,事曹常化(號還陽)、李泥丸二師。授以大丹秘訣、《東老遺書》以及五雷法,乃致于烹煉大丹。據稱:丹成而飛者五十七次。後經趙復陽點化,隱于王屋山。得遇王常月,授以三壇大戒,順治甲申羽化于武陵,著作有《天仙正理》、《仙佛合宗》。

白雲霽
明代道士。字明之,號在虛子。上元(今江蘇南京)人。天啟六年(1626年)撰成《道藏目錄詳注》四卷,記篇名、作者、卷數,間有解題數語,甚為簡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9-20 07:48 , Processed in 0.0832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