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葬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养天。当生命在这个地球上旅行时,我们从这里摄取了无数资源,才有了这般丰富的躯体,但是,当在欲望中将这些资源化成的整合体称之为“我”时,现在的人有没有庄子所说的那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有没有人不再固执地试图让万事万物以这个所谓的“我”为中心而运转;有没有《诗经》中:“”感念天地万物的心灵?如果有,死亡就会消失,生命就会在那些远去的翅膀上延续。
遵循大自然的法则,把握生命价值和纯洁灵魂,是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人将自己死亡的躯体归还自然,施舍众生的动力。这种举动使另外一批生灵得到了生命的延续,我们把这种独特的归还和施舍方式称之为——天葬。
天葬最早起源于苯教义理。相传前七代吐蕃君王均由天上下凡,所以,他们都有一根通天的光绳直至头顶。天赤七王相继谢世后都没有留在大地上,传说他们是沿着光绳升天远去。据《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到了直贡赞普时代,因赞普与大臣罗囊比试武艺。奸诈的罗囊诱他将一只死狐搭在右肩,将一只死狗搭在左肩,然后在头顶挥舞战剑上场。结果赞普的“战神”和“阳神”因死狐死狗的亵渎而离他而去,直贡赞普被杀,王位被夺。而赞普因在头顶挥剑,切断了自己通天的绳子。从此,藏王墓葬的时代到来了。
今天,仍然可以在天葬台或水葬的地方见到这种意识影响下残留的风俗。人们将捻好的羊毛从施行葬仪的地方绵延伸向山顶。白色的羊毛象征着光明大道,向上则代表通向天堂。
天葬场是人们离开尘世的驿站,因此并不是阴森恐怖的地方。相传拉萨的天葬场是世间最神圣的驿站,它能够避免亡者堕入地狱遭受苦难。因此很多人不惜千里迢迢地赶来在此为亲人送葬。而顾忌自己今后没有条件或机会在此天葬的人都会将自己的一撮头发预先留在这里的天葬台上,据说此后无论自己在哪里天葬,灵魂都会赶到这里获得庇护。
天葬的出殡仪式前要举行“供灯回向”礼:亲友们带上藏香、酥油和哈达前往寺院敬供。之后在供灯回向的翌日凌晨出殡。出殡时在家门口用糌粑绘上宗教图案,或用糌粑从尸体到家门画一条引路线。将尸体抬出后,由一人进行清扫,再将清扫工具连同清扫的糌粑一起倒在十字路口。在背尸体离开家门到遇见第一个十字路口的过程中,不能回望家,否则亡灵会回家作祟。前往天葬场的出殡人员要边行进边交替背负尸体,不能在中途歇脚,否则歇脚的地方将变成坟地。
天葬时,司仪会在祭台点燃桑烟,即使原本空中没有一只鹫鹰,没一会儿,都会从四面八方飞来,簇拥在两名僧人拉开的长绳界线后,待长绳一落,便争先恐后地冲向天葬台。事先司仪将死者的身躯卧放在台上,将前方橛子上的羊毛绳套在死者头上,以免刀过筋骨时会使死者出现弹跳现象。之后,天葬师根据《持者自解》一书中的定法,用锋利的刀在肉体上割画出线路。如:静死者,划十三个十字架;凶死者,划十二个交叉刀痕;逆死者,划十二条横竖线等等。当鹫鹰啄食完后,司仪将剩下的骨头、头发剁碎连同血水一起掺上青稞面,拌成团状进行投喂。曾经听过某某人放在天葬台上半天都没有鹫鹰来吃,人们说那是因为死者的罪孽太深重,或着就是死者临终时牵挂太多,死后没有瞑目,这时司仪就会向鹫鹰作吞食尸体状,引起它们的食欲。由于担负着天葬中最困难却又最崇高的职责,因此司仪往往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而藏族古代医学中的生理学和解剖学之所以那么发达,与天葬风俗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天葬使人们越来越清楚人体的构造,以及疾病留下的症状,为医学理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藏王达日年赞就有着藏族古代眼部手术成功的先例。
塔葬
相传,格鲁派大师宗喀巴圆寂后,弟子们将遗体面向南方,然而,大师遗体宝座生出一物指向东方,表达了转世后仍在东方传法的意愿。弟子们在拉萨的甘丹寺为他建了一座金质灵塔,从而形成了格鲁派高僧的塔葬制度。宗喀巴大师的圆寂日成为藏族的一个宗教节日——燃灯节。这天是藏历10月25日,各地的信徒都会带上柏香、酥油到寺院供佛,在家中点灯。如今这是一种普遍流行于藏传佛教寺院的葬仪。处于对世间生命引导者的纪念,很多活佛成为塔葬的对象。塔葬的内容有法体、骨灰、头发和其他遗物等类别。
实行塔葬时,先要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用藏红花、麝香、檀香等名贵的香料及炒熟的盐等将遗体不断地擦拭,并以包裹布料或泥土的方式把遗体中的水分吸出来,同时在取出内脏的体内填满珠宝、盐、经卷和各种香料进行缝合。这种处理需要较长的日子。之后,众僧人举行花灯供养和祈祷仪式,由雕塑技艺高的僧人按遗体的原貌进行金身塑造。按严格的仪式,塑造金身的材料必须是“四大神河”之水,“六大名山”之土并掺拌珍珠、玛瑙、翡翠、珊瑚、象牙及绿松石碾磨的细粉,配制以各种名贵的香料搅拌而成。艺僧将萎缩、塌陷的肌肉给予整修后才镀上金箔,进行眉、眼、唇的描画。塑造好的遗体一般呈跌迦姿势,自首至足的服饰都是本门教派的象征。灵塔的材料为金、银、铜等,不仅镂刻花纹,而且镶宝嵌珠,装饰得金碧辉煌。不知是药物的作用还是活佛生前修炼的结果,很多都会在几天或几个月之后重新长出指甲和毛发,这使塔葬变得更加神圣。
当年释尊的舍利被迎请到各处建塔存放时,灵塔和塔葬风俗就从此产生。
土葬
西藏历史中的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和他之后的六位藏王,史称天赤七王。传说他们都是天神下凡。“天神之身不存遗骸,像彩虹一样消逝”。于是,层峦叠嶂的山岭是他们离开的天梯,五彩绚丽的雨虹是他们登天的光绳。藏王神秘的升天历史就这样延续到了止贡赞普时代,在一次决斗中,这位好战的赞普由于遭到奸丞罗囊的陷害而斩断了君王与天界联系的光绳,从此使历代君王的遗体只能永远留在人间。
于是,伤心的臣民们在青瓦达孜为他修建了藏地的第一个坟墓建筑。
现在,这是盛行于如九寨沟等藏东农南区的一种丧葬方式。没有墓碑,但有花丛绿树相伴。当人去世后,亲朋或僧人会为其梳洗、着装,在尸体未僵硬前用绳索或白布条捆绑成坐化的姿势,殓入一白布袋,放入高座式棺内,之后请僧侣念经,举行各种超度仪式。许多地区的人认为,人是由“囊西”、“苏”和“喇”构成,“囊西”是灵魂,可以通过中阴往生;“苏”即命,命止“苏”就消亡;“喇”是一种无形的影子,能幻化成各种形象危害人。所以,在丧葬活动中的各种防邪仪式大多与“喇”有关。
殡尸三日后,依照卜算的时辰,将棺木抬往墓地下葬。埋后留有圆形的坟茔,或堆以小白石,并在坟茔上堆放几块玛尼石或悬挂经幡。从墓后的木撅到墓顶有一段白羊毛绳,那是引领魂灵的路。在很多地区,患恶疾而亡或因作恶多端被处死的人一般举行土葬。如果进行天葬,恶疾会影响啄食的鹰鹫;如果进行水葬,恶疾传染水中的鱼龙;如果进行火葬,恶气熏天,会招致神灵的惩罚。所以,最理想的就是土葬了。而作恶者的墓穴被置在地势险恶的深沟、深崖或乱石堆中。人们将墓挖得很深,并在墓顶压上巨石或凿刻着咒经的玛尼石,以阻止这种人的魂灵再来人间作恶。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坟茔。
水葬
和水有关的葬式早在“地德八王”时期就已出现。据藏史《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地德八王建陵河中央,恰似雪山屹立湖面上”。这是一种介于土葬和水葬的葬式。
aaaa同天葬一样,水葬也含有佛主舍身饲虎的精神内涵,让一种生灵的死亡延续另一种生灵的生命,并使死者的灵魂由水和鱼得到往生。这种葬仪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区。水葬的葬前活动大致与其他葬仪相同,之后缚上石块或进行支解,按卜算的时间投入河中。根据《历算实用大全》论述,每月的1、6、11、21、26是喜日,一般不行丧事。2、7、12、22、27是善日,天葬和水葬可以出殡。之后的胜日:3、8、13、23、28;空日:4、9、14、19、24、29;满日: 5、10、15、20、25、30,这些日子可以根据死者的年龄、属相来确定吉日出殡。
aaaa行葬三日后,死者家属前往葬地及其下游巡视,如果发现尸体浮于水面或滞留河岸,就要重新置入水中。玉树地区的婴儿夭折后一般进行水葬。施行葬仪时先在眉心手掌和脚掌上绘上红色的三点、圈、日月等图案。出葬那天,由僧人颂经超度后去掉裹尸布,把尸体放在水里,再用洁净的石块将其垒砌在内。然后拿一根两头绑有石块的反搓羊毛绳,一头固定在死者的头顶部位,另一头逆流拉到末端,放入河中,至此,仪式结束。葬仪过程中家人不能在场,必须远远回避,
但死者悲痛的父母总是躲在某处泪眼朦胧地目送着自己的亲生骨肉,待到葬仪结束后,就马上在岸边插上经幡或两根隔岸的木桩,把一根白羊毛悬在河面上,引导因嬉水贪玩而迷失灵魂的孩子走上天堂的路。
除此之外,人们对那些流浪漂泊、鳏寡孤独的乞丐、江湖艺人等也会实行水葬,让日夜奔腾的河水带着他们魂归故里。
火葬
aaaa关于火葬习俗,很早以前就出现在西北的藏羌民族中了。这也许是随拜火意识和佛教思维的出现而产生的民俗现象。《墨子·节葬下》中提及:“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说明古代西北氐羌系统的民族已经有火葬的风俗了。《后汉书》中记载:“羌人死皆焚其尸”。在佛教中,火是善和光明的象征。所以佛经中说:“药王烧身后得升天国”,而佛祖的骨灰舍利子被八个小国的信徒请去供奉在佛塔内。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汉族的僧人也开始实行火葬。
aaaa这种葬式在藏族历史上多用于僧侣或贵族。他们用涂满酥油的松柏木架上柴架,同时将死者的遗体也涂满酥油,放置其上焚化。人们说灵魂会借助向上升腾的火势到达天堂。僧人们在活佛或高僧大德火化后,将他们的骨灰和舍利子收藏在灵塔内,或制成“擦擦”供放。有的选择吉日将骨灰和糌粑、酥油、各种香料拌制成团状抛入河中。这属于二次葬了。火葬的殓尸与土葬相同。出殡之日,将尸体抬到固定的火葬场(也有临时选定的),自炉顶置入葬炉,浇油焚尸。三日后,亲人们在把收拾的骨灰,葬入坟茔,或抛撒于高山江河。
除此之外,藏族古代曾经还有过石棺葬、吊葬、野葬等藏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