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1209|回复: 0

传统历法与民俗节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 2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世界上使用的所谓的“公历”,是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初期,罗马教皇格雷果里修订了西方历史上的“儒略历”,而制定和颁布的“格雷果里历法”。这个历法最大的特点,是完全不考虑月亮周期在太阳年中的复合运动周期情况,而是按照人的主观数学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为12个月,然后,为了调整每四年出现的一次太阳运作日和数学分段日上的差异情况,将一年主观分成为1、3、5、7、8、10、12月为31日,4、6、9、11月为30日,2月为28日,2月为四年一次的调整日差日。现在人们使用的西历,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基本没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学内涵,只有主观数学分段意义。即使是现在西历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尽管是借用的东方历法中的七星象为一个朔望区间的天文理论,但是,其内涵已经被改动成为了基督教的礼拜时间序列了,与天文现象已毫无瓜葛。所以,现在人们使用的西历,尽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计算机时代的记数需要,其数学功能比起中国历法可以180年一循环轮换的甲子记数年法的功能差了许多。

  在中国,民俗节日历来被叫做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季节气候,也可以说: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的节日是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它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经看到了十分完备的古代历法纪年。在古代文献《逸周书·时训》中就有了最早关于一年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古代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一季大约90天,全年约360天,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分为5天“一候”,三候为“一气”,全年“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排定并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以严格的天文学科学计算为基础的。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计算,太阳运行黄经每增加30度(约历时30天),就过到一个“中气”,运行360度,正好经过十二个“中气”,共计有: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等。再从小寒这一天计算,太阳黄经每增加30度,就过到一个“节气”,增加到360度,正好经过十二个“节气”,共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等。由“中气”和“节气”交替运行,构成了中国农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实际上少于360天)。其中二十四节气时令在民俗节日构成中至关重要。在这里,“节”的概念正是把岁时季候的渐变过程分解成像草节、竹节一样的间距,把节气相互交接的时间叫做“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最早有“四立”、“二分”、“二至”八个节令成为重要节日,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它们是标志农耕四时阴阳始末的节日,几千年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节奏与大自然季节气象的节律、生态环境完美和谐的特征。

  纵观西历中的各种节日,比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斗牛节、愚人节等,都是主观历史文化的产物,都是一种人造的民俗节日,带有很大的地方区域文化传统性质。

  相比之下,中国历法中产生出来的许多节日,都带有天地人合一养生文化内涵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的科学内涵。比如,冬至节前后45日,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季节,冬至节前有小雪大雪,后有小寒大寒。同时,冬至节又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天象的位置,所以,冬至节是万物萌生的开始,45日之后,万物就复苏了!正因为如此,西汉太初历法实行以后,中国人把夏历的正月初一,看成是万物复苏之日,是一年的开始,是元旦之日。而同时又把太阳极点南端的冬至节看成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冬至节,是中国历史上仅仅次于元旦的大节日。中国历法,历来是中国养生学和医学的基本参考系,中国人的许多传统习俗,都是根据中国历法而来的。

  中国农历对于民俗节日的排定,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这几乎是中国农耕社会过节的最基本的约定俗成标记。现行的公历十二月与“月”相的朔望盈亏毫不相干,很难在民间约定为节日。朔,月隐待出之日,是为“上日”,民间俗称“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叫做“元旦”,如今人们也把公历新年1月1日叫做“元旦”,其实这和传统历法太阴历年中元旦的回归含义“一元复始”毫不相干。也曾经有人极力主张把现时的春节改换成别的固定日期,就因为他们忽略了传统的正月初一元旦的“一元复始”的重要含义,是其他任何日期无法代替的。农历元旦是农业中国一年中最早的节日,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正如《玉烛宝典》所记:“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三元,亦云三朔。”所说的三元,是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当日是古俗中大庆大祭的节日,沿袭至今,不变不衰。

  望日月圆,是一个月的十五。秦汉时期的方士、道家测算月历时,另有“三元”之说,认为“天官”之神主管“赐福”,生日在正月十五,是为“上元”,于是约定每一年的第一个望日为“上元节”,大庆大祭,后发展成为“元宵节”。又认为“地官”之神主管“赦罪”,生日在七月十五,是为“中元”,约定为“中元节”,家家举行祖先大祭,成为大节。又认为“水官”之神主管“解厄”消灾,生日在十月十五,是为“下元”,约定为“下元节”,后也曾发展为节日。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节日文化。应当说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仅是万物本生态的教科本,同时还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契机,中国各个节日,几乎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这些节日中,农民工匠要交换各种生产资料,城市居民要借机消费,文人墨客要在这些节日里交流发挥,以去刺激自己的才思文章,国家则利用这些节日举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动,去宣传和强化官民的道德礼仪习惯。

  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近现代,在“反封建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的各种传统节日屡屡遭破坏,到了新中国的“移风易俗”革命化时代和文革中的“过革命化节日”的运动中,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节日便逐步出现了断裂和冷寂,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有许多人都对中国传统节日极端冷漠了,反而对外国那些并无多少科学文化内涵的节日倒是兴趣盎然,这也是盲目反传统带给中国的一大社会后遗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12-27 00:24 , Processed in 0.0725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