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073|回复: 0

新搜神记·三星高照之福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19: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绵阳梓潼文昌大庙洞经乐班
  古人认为浩渺无际的星空是众神的居所,每一点星光都是一位星辰之神。星辰之神虽然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却被认为是地上万物的主宰。起初人们把天上星辰想象成恐怖的怪兽模样。道教兴起,他们也被晋升官职,统称为星官。其中有三位星官的职责最为重要:他们分别是专门赐予福气好运的福星,负责加官晋爵的禄星,保佑人们长生不老的寿星。三位合称福禄寿三星。
  木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称之为岁星或者福星。
  由于人们常在东方看到木星升起,而五行观念中东方属木,所以就称之为木星,他的星神名为岁星神。
  《天官·星占》里讲:木星照耀的国度,赐幅于君王,保佑他政权稳定。
  星相家们近而引申为:“岁星所照,能降福于民”是说岁星照耀的地方,百姓也能够得到好运和幸福。看来早在西汉以来,人们就把木星作为赐福之星看待。
  可天上星辰数不胜数,为什么偏偏选中木星作为福星呢?或许是人们看重他的明亮出众,引人注目。
  但明亮还不是人们选中他的主要原因。木星不仅是看上去很美,还有重要的实际功用。
彭祖八卦像
  那就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岁星”所标示的含义:用来纪年和修订历法。古人发现在每晚同一时刻观察木星,他的位置都有微小差别,但变化量极小,不易察觉。如果以年度为单位来作比较,这个变化就非常明显。
  而这种变化的周期是恒定的,因此在古代天文学家眼中,木星就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天空就像是一个大时钟,木星就像是大时钟的指针。只不过它转一圈不是12小时而是12年。古代天文学家用这座大钟作大跨度时间的调整校正,以修订历法。
  不仅如此古人还发现木星与农业收成有某种关联。《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文字讲到木星12年周期。大意是岁星所在的地方,保证五谷丰登,第三年会有饥荒,第六年进入衰落,第十二年开始兴盛。
  古人观察发现在木星活动的12年周期当中,气候也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气候对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明确记载岁星是主管农业的星官,地位极为崇高。
  以《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来看,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政府专门建造的庙宇来供奉岁星,而且这种祭祀制度一直持续到晚清,在紫禁城南的仙农坛旁边就有一座祭祀岁星的大殿,每到金秋时节,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在此举行盛大仪式,祈求岁星赐福天下,保佑五谷丰登。
  民以食为天,丰收当然是福,因此岁星后来被赋予福星称号自然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然而这位赐福的岁星神,还有一个令人恐惧的别名,叫做太岁。俗语里讲太岁头上不能动土,说的就是这位太岁星神。为什么寄托人们美好心愿的福星,居然还有太岁的凶神一面呢?
  这是现存最古老的星官画像,绘制于一千三百年前唐朝开元时期。名为《五星二十八宿图》,里边描绘金木水火土五星和二十八位星神形象。排在众星之首的福星,却有着一付怪兽模样,他的头部似虎非虎,一双豹目圆睁,身着一袭简朴长衫,盘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读书人。他的代步工具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居然是一匹硕大的野猪。
三星
  岁星排在首位,足见他地位的崇高。旁注文字中还详细地记录祭祀制度,祭祀岁星的等级也是最高的。这幅画像的作者梁令瓒是中国古代天文技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画家。
  可是无论如何我们也无法将福气、好运这样的字眼,与他所画的怪兽形象联系起来。为什么早期福星形象与今天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让我们从那句人尽皆知的俗语说起,太岁头上不能动土。
  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观念,也是源自古人对木星的观察。照古代占星家的理解--岁星,也就是木星并非总在天上,白天里他是在地上的行宫居住。只是到夜幕降临,岁星才腾空而起,开始一晚的巡天旅行。天亮时他又回到地面,取道陆路返回行宫休息。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当然这行宫所处的方位也因年度和月份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人们在破土动工盖房以前都会请教风水先生,问清岁星今天所处方位,以防掘到他地下的行宫----这叫冲撞太岁----也就是太岁头上动土。这种迷信的说法在唐以来的风水堪舆书籍中都有记载,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然而这理论却存在一个明显自相矛盾之处,那就是对太岁所在方向的判定,因为方向只是相对概念。
  唐代文人笔记《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个太岁现身大开杀戒的故事:有个叫王丰的人,在院中掘地挖坑发现一团怪肉,在土下营营蠕动。他非常害怕,赶忙将土回填。但怪肉却越长越大,无法盖住,王丰急忙逃走。到了晚上,怪肉居然闯入家中,越长越大挤满整个房间。王丰一家人惨遭毒手,无一幸免。
  这位唐朝人无意间冒犯了太岁,果然遭受严厉的报复,搞得家破人亡。
  这种被称为太岁的肉块在沈阳市也发现了一块。显微镜下的观察解开了千年的太岁之谜。农业专家的鉴定结果:这是一种罕见的复合菌聚生体,他虽然没有手脚内脏不是动物;也没有根系枝叶不是植物;但他是有生命的,与蘑菇,灵芝,茯苓相近,同属菌类大家族。
三星
  但这怪肉不一定需要氧气和阳光,也没有根系摄入周围土壤里的矿物质和有机养分,在空气中能够迅速生长。
  也许就是因为这奇特的种种,使唐朝人们迷惑不解,进而心生畏惧----后来风水先生索性把他与岁星信仰联系起来,最终使太岁头上不能动土的说法广为流传。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唐朝时岁星神同时具备吉祥和凶险的两面性。虔诚供奉可以得福,轻漫冒犯必遭灾祸。但随着太岁神凶险一面被民间故事越传越离奇,人们反而忘记岁星原来的赐福星官身份。畏惧之余也就对他敬而远之,从此福星与这位令人敬畏的岁星分道扬镳,人们转而去寻找其他能够寄托福气和好运的偶像。
  与太岁凶神形象分道扬镳,福星再一次转变是从唐朝开始。《新唐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清官故事,一位唐朝官员后来成了福星的人间化身之一。
  中唐德宗时期,也就是公元790年前后。湖南道州,一位年轻的官员走马上任。这位官员是新来的道州刺史,名叫阳城。据《新唐书·阳城传》记载:他是唐德宗时进士,原来官职是谏议大夫,为人耿直。因弹劾权奸被降职为道州刺史。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道州百姓免罢黜了一项恶俗---进贡侏儒。
  封建社会,照例每年都要进贡土特产品给皇帝,称为任土贡。而道州的土特产与众不同---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作太监。
三星吉祥
  道州并无那么多侏儒。历任刺史或为了逢迎皇帝,或迫于淫威,便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
  新任道州刺史阳城的到来,使百姓看到希望。阳城首次提出取消进贡侏儒惯例,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他说:首先,历代典章制度没有下属必须上贡矮奴的规定。此外,即便道州有身材矮小的百姓,他们也只是矮民,而不是什么矮奴。
  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大诗人白居易写进《道州民》诗中: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阳城一番义正词严的申述,或许是令当时皇帝良心发现,抑或是畏惧朝野反对呼声,进贡矮民的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人们感激这位救民水火的父母官,于是建庙供奉。又因为阳城令道州百姓母子团圆,重获家庭幸福,于是敬奉他为福神,阳城庙也称作福神庙。
山西稷神庙壁画文昌--众星官
  星官消除天灾,好官免去人祸。于是唐朝以后,天上福星与人间的好官阳城,渐渐合二为一。清官身份的福星从此诞生。
  在500年后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这位福神阳城,完全是温厚的长者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福星样子。
  很多人认为人的五官长相蕴含命运的玄机。未来能否大福大贵,相面大师一望便知。但有福相只是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能被上天选中。方法就是要拜神,拜那位专管此事的神明,赐福的天官。
  南岳衡山的三官殿,供奉着三位神:分别是天地水三官,中间一位就是赐福的天官。从宋元以来,赐福天官的名望越来越高,渐渐取代过去岁星神和福神阳城,成为新一任福星。
  这位后起之秀,为什么能成为人所共认的福星呢?
  这还要从天地水三官信仰起源说起。
范进的房子
  三官信仰,渊源很早。东汉末张道陵自称得到太上老君的真传,开创了五斗米道。为吸引更多当地的信徒,他把民间天地水的自然崇拜纳入自己的教义系统中。他的道徒中有两个职务最为重要,祭酒和鬼吏。
  祭酒主要负责讲授老子的《道德经》;而鬼吏则负责为人治病消灾。具体办法是:将病人的姓名和忏悔的意思,写成文书,一式三份,一份呈给天官,放在山顶;一份呈给地官,埋在地下;一份呈给水官,浸在水中。这叫做“三官手书”,宣称这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也就是说天官赐予福运,地官宽恕罪恶,水官消解灾难。道教宣扬的三官信仰流传深远,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得人心。甚至贵为天子也笃信天官赐福的说法。
  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县一个农民在中岳嵩山峻极峰顶的石缝中,发现了一通唐朝武则天时的金简,内容是乞求天官为武则天免罪赐福。
  1994年在南岳衡山,也发现宋徽宗时投在山崖上的内容相近的金简。这藏于峰顶的事实,正是“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向天官求福的印证。
  道教的一项全新策划重新塑造天官形象,也决定他将来的演化之路。这天地水三官三位一体,很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策划的开始,是将他们塑造为有名有姓的人,知名度越高越好。于是中华的三位始祖---尧、舜、禹成为最佳人选。尧帝资格最老,他观天象以定四时节气,与天的观念很相合。舜帝巡游四方划分天下为十二州,教民勤于农牧,合于地之厚德。而大禹治水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替代原来的水官顺理成章。
  但精彩之处还在后面,道教策划的真实意图在于塑造永恒的崇拜偶像,并且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将三官信仰深深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方式就是节日。
寿筵试验
  道教著作《历代神仙通鉴》中把天地水三官诞生神话和三个重要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书中说到,元始天尊吸取天地间精华之气,在体内孕化成灵胎圣体。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尧帝降生。七月十五日,舜帝降生。十月十五日,大禹帝降生。他们三位的生日后来成为三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即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尤其是天官的生日正月十五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至今还是最有影响的民俗节日之一。
  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赐福的天官终于降下凡尘。过去他是高坐在庙宇中的威严天官,接受帝王虔诚的供奉。现在他是装束富贵华丽,和颜悦色的福星;无论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福星往往粉墨登场,殷勤地为观众送来好运和福气。
  这就是福星奇特的演化之路:
  最初他发源于先民对木星的星辰自然崇拜。西汉以来,他是保佑丰收的赐福星官---岁星。但唐朝时,太岁神的凶险一面被过度传扬,大大削弱了岁星的赐福意蕴,人们转而把纳福迎祥的愿望寄托在一位人间好官阳城身上,认为他就是福星下凡来救苦救难。明清以来,道教神系中的天官后来居上,最终成为人所共认的赐福天官---福星。
  福星与禄星和寿星一起频频亮相,成为最受民众欢迎的吉祥星官组合。
禄星,顾名思义,是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和天官福星一样,他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但他的形象变化却远比福星要复杂许多:有人认为他就是著名的文昌星也称文曲星,保佑考生金榜题名。也有人认为他原本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道士,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还有人认为他就是那位著名的美男子兼亡国之君—,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因为他英俊潇洒的形象,博得众多女性的好感,最终又附会他为最出名的送子神仙--张仙。   人们有着怎样的愿望,又是如何在禄星的演变当中得以实现?探寻禄星演化的传奇经历,将会找到答案。   禄星,位于北天球北斗七星的正前方。因为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比较容易找到。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有一段文字讲到禄星,大意是说:北斗七星正前方这六颗星统称文昌宫,里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禄的禄星。   古代人把天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屋顶,所有星辰都在上面巡游。但人们发现有一处是不动的,几乎所有星辰都围绕这里旋转,这里就是天的中心,是天上皇帝的皇宫所在地。古代星相家称之为紫微宫,与人间的紫禁城遥相呼应,是尊贵的帝王居所。   左右两列分别是紫微左垣和紫微右垣,垣是城墙的意思,他们就像是皇宫的城墙。城墙外面有一驾马车整装待发,这就是北斗七星。而陪同天帝巡视四方的,自然被想象成皇帝的文臣武将。   在古代天文家看来,星辰运行规律所体现的社会秩序,与人间帝王社会毫无二致。就连星官名称也能与人间的官职一一对应:头两位是武官,分别管对外战争和国内安全,对应西汉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和公安部长。贵相是丞相,司命,司中是神职人员,大祭司。排在最后的司禄,对应西汉的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长…”   虽然远自西汉时期,禄星--这个遥远的天体就被赋予主管功名利禄的职责,但那时他的地位并不高。司马迁把他排在文昌宫六颗星里的最末一位。 状元及第   但是进入隋唐时期以后,科举制度兴起,禄星开始走红。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幸运者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毕竟给了人们一线希望。   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求之不得,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宫里的那颗禄星就显得特别明亮。既然他负责天上宫廷里的人事选拔工作,也一定会能保佑读书人金榜题名。   到了北宋,文昌宫所具有的职能更为单一。曾经最受重视的主管人间寿命的功能已被其他神取代。而这文昌二字又实在是太符合儒生们以文章求取功名、做官发达的迫切愿望。于是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禄星的演化进入第二个阶段,文昌星官。   四川绵阳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大庙。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庙的祖庭。宋代铸成的铸铁神像,每尊重达一万两千斤。或许因为他过于沉重,难以损毁,躲过了千百年的刀兵战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们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庐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几位办事员和贴身僮仆侍立左右,更衬托他高贵不凡身份。庙中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种种吉祥图案随处可见,营造金榜题名美好意境。   这里是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文昌星是他们的幸运之星。对于宋代读书人而言,面前这位文昌星已不仅是远在天边的星官,还是一位有名有姓的人间神,名叫张亚子,是晋朝时一位功勋卓著的勇将,是梓潼本地人,战死后被奉为神明,尊为梓潼神。   公元1114年前后,笃信道教的宋徽宗主持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道教大会。有近千名道士参加,又称为千道会。会议内容是举行请神仪式。道士们诏告天地,各显身手,延请各路神仙下界。下凡的各路神仙不仅享用丰富的祭祀供品,还被一一加封新的官职。   一位来自巴蜀的神明,格外引人瞩目,他就是梓潼神张亚子。大会讨论一致通过,诏封他为掌管天上文昌宫的神,并兼职负责人间的功名官禄。天上的文昌星官,从此有了一个人间神的身份。 风水先生泥塑   道教策划的这次封神活动,是文昌星演化过程的转折点。但是为什么要选择远在巴蜀之地的一位地方神来担任禄星在人间的代言人呢?   这是因为梓潼神张亚子,在当时读书人中具有很高声望。传说他独具慧眼,能在万千人中分辨出哪一位将来会做宰相。而他暗示的方式就是以风雨相送。北宋蔡涤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在幼年时陪同父亲出门远游,途经梓潼文昌庙,这时突然风雨大作。父子二人赶忙进庙躲避但这风雨却让庙中一位书生非常兴奋。   这位书生非常高兴,进而有些自负轻狂,结果在考场上连遭败绩、名落孙山,没有被朝廷录取。失意的书生再次来到梓潼文昌庙,并向当地守庙人抱怨,说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根本就不灵验,守庙人也迷惑不解--难道梓潼深圳的不灵了吗?直到若干年后,王安石高中状元,后来又一直做到宰相,梓潼人们才恍然大悟,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果然灵验,只不过这贵人不是那位倒霉的书生,而是当时才七八岁的少年王安石。   在宋代文人笔记和民间故事中,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其实,梓潼神张亚子之所以被读书人奉若神明,是因为梓潼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是古代巴蜀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读书人进京赶考必会路经这座文昌庙。焚香礼拜,许下心愿,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赶路。久而久之,香火渐渐旺盛。穿凿附会,求神应验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   道教不失时机地把梓潼神和文昌星官合二为一。梓潼神文昌星张亚子随后被纳入到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并且在最尊贵的玉皇大帝身边谋得一席之地。在南宋的道教神话中,文昌星张亚子的职责相当于玉皇大帝的私人秘书。负责起草御旨诏令,并且专职安排天上以及人间的官禄升迁。到了南宋末年,他的地位更上升为文昌帝君。禄星的演化进入最辉煌的阶段。   但是随着他地位不断攀升,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在福禄寿三星画像中,天官福星位居中央,自然是拥有帝王之尊。而文昌星荣升帝位,也应当是帝王的装束才对,可如此一来,两者角色就很难区分开来。此外,到明清时代,文昌帝君已是天下读书人最敬重的功名考试神,他的声望直追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要他屈尊在天官福星手下,的确有失体统。为了避免这尴尬的场面,另一种身份的禄星粉墨登场,这就是员外郎禄星。   员外郎,简称员外。在现在人的观念里,员外是大地主和富翁的代名词,而且多少有些为富不仁的贬义倾向,但在古代的确有这样一种官职称为员外郎,还一度还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   唐朝贞观时期以前,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就曾是由员外郎担任,全称是考功员外郎。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认为员外郎位望较轻,改为由礼部侍郎主持科考,以后成为定制。 鹤鸣山破败的三官殿   到了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在与科举相关,并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   财富是得到仕途功名的捷径,而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之苦尽可以统统免去。员外郎作为禄星,由他来保佑读书人状元及第、金榜题名,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   但即便是如此塑造,还是不能解决角色重复的问题。因为在戏剧舞台上,员外的服装和普通朝廷官员的日常便装难以区分。而且员外身份的财富意味,也并非独一无二。福星的尊贵其实已包含富贵的含义,禄星的员外角色的确处境尴尬。穷则生变,禄星又开始担当全新角色---送子的神仙。   在明朝初年的戏剧唱本中,就开始出现“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唱词。看来早在四五百年前,禄星就已经成为送子的神仙。   但这送子的职能,却有些来历不明。看来禄星的送子职能并非自身具备,而是另有出处。   在流传的民间故事里,禄星被称为送子张仙,一位姓张的神仙。《历代神仙通鉴》记载,这位张仙是五代时期一位道士,名为张远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他有一门绝技最堪称道,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而射击的目标正是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时期,他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那么这位张道士后来又是怎样成为送子的张仙呢? 宏文司禄牌子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举兵伐蜀,大获全胜。后蜀皇帝孟昶沦为阶下囚被俘虏押送到北宋首都开封汴梁。陪伴孟昶的还有他心爱的妃子--绝世美貌的花蕊夫人。被赵匡胤软禁以后,孟昶与花蕊夫人两人厮守深宫、相依为命。不料赵匡胤却偏偏垂情于花蕊夫人的美貌,孟昶的厄运于是降临。在一次郊外狩猎中,孟昶意外地被弓箭误伤,不治身亡。噩耗传来,花蕊夫人,伤心欲碎。赵匡胤怕她寻短见,赶忙接到后宫,派人日夜看护,希望花蕊夫人回心转意,倾情自己。但花蕊夫人仍不能忘记爱夫孟昶,暗自请画家绘制孟昶的画像,以寄托思念之情。为了防止被人识出,还特意给孟昶改换一身武官装扮,弯弓射箭的样子。然而画像上的英俊相貌还是引起赵匡胤的怀疑。   一次花蕊夫人独自面对画像默默流泪,被赵匡胤看到,于是盘问画中人名字身份。花蕊夫人灵机一动谎称这就是蜀中著名的神仙张仙,供奉他可以保佑早生贵子。这件事后来在宫中流传开来,于是张道士被褪去道袍,换上一身戎装,并拥有了孟昶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扮相,从此以送子的张仙闻名于世。   这个故事虽不见于正史,真伪难辨。但北宋之初张仙送子的说法已风行于世,却是不争的事实。北宋文人笔记中记载了另一则张仙送子的应验故事,而且张仙送的还是北宋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   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参加同一年科举考试,在同一个考场上兄弟俩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朝野。早在两兄弟出生以前,有一次苏洵梦见张仙弯弓向天射击,连发两弹。苏洵不解其义,赶忙恭敬询问,张仙也不作答,隐身而去。直至今日两兄弟双双高中,苏洵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仙早就托梦许诺,日后必然双双得中。苏洵为此还写过一首名为《张仙赞》的长诗,以表谢意。   但苏洵仍未道出张仙演变为禄星的真正原因。其实答案就隐藏在年画当中。   这是一幅清代的潍坊年画。张仙被一群小娃娃簇拥中央,他弯弓向天,目标是云间一条黑犬。名为天狗,它是古代一个星宿的名称。古代神话中,天狗和人间的家犬一样也是专职看家护院。但天狗比家犬管得更宽,它是天帝忠实的看门狗,监视星官们的行动是他的职责。但这却招致人们的愤怒。因为古代民俗观念中,所有金榜题名的大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官下凡托生来的。而这条天狗把守天门,阻挡星官下界投胎之路,分明是与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作对。   于是古代星相家们又相应地将天上星宿作一番重新调整。在天狗前方特意安置一张弓箭,名为弧矢星。弓满似月,箭在弦上,正对天狗的头部。但这似乎不太奏效,因为人们发现孩子们小时候都聪明伶俐,可长大以后却往往不喜好读书,中状元的只是极少数人。于是人们怀疑弧矢星没有看住天狗,他又下界来破坏孩子们的锦绣前程。因此这位神射手张神仙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他既能保佑天上星官顺利托生平民百姓之家,又能保佑孩子将来高中状元的锦绣前程。于是张仙成为人们爱戴的送子神仙,随后加入三星阵容。以其独一无二的送子职能,取代原来的员外郎,担当起新一任禄星神职。 福天官   禄星,从一颗普通星辰,下凡人间,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又融合了张道士和后蜀皇帝孟昶的神话故事,摇身一变成为送子的张仙。   禄星的传奇演变经历,独具迷人魅力。最终使他成为福禄寿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灿烂明星。
福禄寿三星中的寿星老人,是一身平民装扮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但在古代,他却曾经是地位崇高的威严星官。
  寿星老人,有着怎样的演变经历,如何从一位威严的星官,演化为最和蔼可亲的世俗神仙?
  南极老人星,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 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但供奉他的理由,却与今天大不相同。大意是说见到寿星,天下太平;见不到就预示会有战乱发生。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讲到如果老人星颜色越是暗淡,甚至完全不见,就预示将有战乱发生。
  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几十年一乱一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绝好象征。但仅仅是象征还远远不够,古人观天象,占星气,都是有很强的实用功利目的。
  那么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呢?或许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那就是尊老、孝道。
  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他亲自奉献供品,宣读表达敬意的祭文。同时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这件盛事记录在《汉书·礼仪志》中,同时敬奉天上的寿星和人间的长寿老人,是汉明帝的一大创举。
  尊老敬老,是善良天性的体现。而汉明帝借此机会展示自己尊老美德,无疑是希图笼络人心的政治秀。不仅仅是提倡,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

四川彭山彭祖墓
   王杖,也称为鸠杖,因为手杖的顶端是斑鸠鸟的雕像。皇帝赠送鸠杖给老年人,据说因为斑鸠是不噎之鸟,意思可能是祝愿老年人饮食安康,健康长寿。那么这柄手杖代表怎样的特权呢?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其中几桩就涉及持王杖的特权老人。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尸于闹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从这两桩案件的判决结果来看,都显示出对持杖老人的有意偏袒。而另一些竹简上记载的汉代商业法令中我们还发现,在生意场上,持杖老人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有自愿照料孤寡老人的生意人也可获得免税待遇,特许免税开店卖酒。
  统观两汉典章制度文献,类似的诏令时有记述。为什么仅仅因为年老就可以拥有特权,又为什么两汉政府从严立法,来强制推行尊老孝道呢?
  这是因为尊老不仅是一种美德,它所派生出的孝道伦理还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孝道的核心是服从父权。在儒家提倡的天地君亲师五伦中,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那么提倡孝道实际上就是褒扬忠臣品格。
  既然南极老人星承担如此重要的教化任务,古代星象家说他是关乎国运兴衰的寿星,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浓重的政治色彩却使他偏离祈愿长寿的本义。普通人更关心的是自己如何才能长生不老。于是道教提供解决之道,方法是塑造一位长寿有道的成功实践者。
  四川眉山市彭山镇,《华阳国志》记载是彭祖的故乡。对彭山人来说天上的寿星就是人间的彭祖,因为他保持着最高长寿纪录-----767岁。这种说法来自东晋葛洪的道教著作《神仙传》。
  767岁的高龄自然是不可信的,但历史上彭祖似乎确有其人。《史记·楚世家》记载了他的显赫出身,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算起来从夏朝至商朝统共活了近800岁。而有关他的长寿故事早在秦汉以前就已流传。屈原的长诗《天问》中就曾提到他,孔子和庄周在自己的著作中也都将他视为长寿的典范。
  彭祖虽然不是天上星官,但人们确信他掌握了一套养生的方法,是真实生活中靠修炼获得长生不老的成功者。这也是人们将他与寿星合二为一的原因。
  可以活到767岁,这是怎样一种长生不老的养生术?

太岁怪肉
   《庄子·刻意》中有记载: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之术,彭祖寿考者好之。吐故纳新是说用意念调节呼吸,熊经鸟伸和导引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熊经是指模仿熊攀援的动作,所谓鸟伸是指模仿鸟类尤其是鹤展翅引颈的姿态。由此可知,彭祖的导引术实际上是一种模仿动物形体动作的健身体操。
  先秦道家认为天地是不朽和永恒的。天地化生万物、孕育生命,这是天地至仁至善之大德。人们认为天是仁慈的,本来在赋予生命的同时也教给人们长寿之术。可是后来人们沉浸在各种物欲功利带来的肤浅快乐中不能自拔,于是渐渐失去了长寿本能。但还是有补救办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
  模仿熊,是因为他能在冬眠期长达数月不进食,养生家认为这是因为他通晓食气辟谷之术。模仿鹤的理由似乎是看中他的优雅,和扶摇升空时自在逍遥;或许人们想象自己得道成仙那一刻,也应当像仙鹤那样优哉游哉。
  魏晋以来,道教的养生理论渐成体系。托名彭祖的著述多达数十部,有《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及《彭祖養性備急方》等。除了导引气功,炼丹术,中医中药等养生疗病理论以外,还涉及烹饪饮食,和房中术。
  道教经典中早就谈到人的这两种生理需求“食、色,性也”,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与儒家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截然相反,彭祖养生术不避讳谈食谈色,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修炼内容。
  所谓食,是指饮食烹饪术。过去厨师行业将彭祖作为祖师爷,在每年农历---传说彭祖生日那天,全国的烹饪大师齐聚徐州城东门外的彭祖庙,拜谒祖师爷彭祖。因为彭祖是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美食家和技艺高超的厨师。早在屈原的《天问》中,就提到彭祖调制野鸡羹献给尧帝的著名典故。

太岁甲马
   彭祖烹饪手艺之高超,居然可以治愈厌食顽症,那么吃出健康长寿的观念也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饮食烹饪术随即被纳入养生理论,并与导引健身相辅相成。模仿长寿动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长生不老,而另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吃下肚去。于是所谓长寿动物如乌龟,鹿,鳖都成了长寿滋补品,借助导引体操和烹饪美食达到健身长寿目的,可谓是双管齐下。
  那么房中术,为什么也被看做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呢?这是因为古人将男女比附于天地,天地交接化生万物,男女接合传宗接代,所以男女交合是模仿天地的阴阳调和之道。以道教养生理论看来,房中术也是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
  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要数他硕大无朋的脑门。这是山西永乐宫壁画,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在永乐宫中上千位神仙中,我们一眼就能将他认出,就是因为他那超级的大脑门儿。
  关于大脑门的来历,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大脑门来自返老还童现象,老人和小孩有诸多体貌特征上的相似。比如初生婴儿头发稀少,老年人也是一样。而头发少自然额头就显得很大。
  寿星的大脑门,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
  寿星的手杖的变化则显示他政治教化功能的削弱。原来象征特权的雕有斑鸠的王杖,换成一柄桃木的手杖。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民间传说在大地的东北方是恶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门,称为万鬼之门,将恶鬼拒之门外。据说这道大门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为了保险起见,在门前还栽种两棵桃树,来镇鬼驱邪。有趣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桃树的汁液的确含有某种抑制细菌生长的特殊成分。在过去中药里桃树枝也是一味药,并且人们相信朝向东北,也就是朝向鬼门方向的桃枝---药力最佳。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

天官可亲
   湖南长沙,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时,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到民国。据说当年香火旺盛,很多人专程到这里烧香祈求寿星保佑。
  再向南一百多里,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对联里经常讲到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十座,现存这座寿星亭,是宋朝的遗物。
  但是古代南岳衡山供奉的主神却不是寿星,而是南极长生大帝。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南岳大庙就是专为他建造的。东南西北中五岳之神,都是由自然的山神崇拜演进而来的。所谓南极长生的长寿意味,可能也来自古人对南方气候的想象。而寿星在天空的位置也恰好位于正南方向,人们认为这里离寿星最近,烧香发愿、表达虔诚也自然容易被寿星听到。
  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还常将南极长生大帝和南极老人星混同为一,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名字中都有南极,和长生长寿概念接近的缘故。在道教神仙谱系中,这两位神的地位都远比彭祖为高。彭祖虽然长寿有道,但毕竟是历史人物,比不得南极大帝和南极老人星天神一般尊贵。
  所以说起寿星,还是以南极老人星或南极仙翁身份最为出名。
  元明以来,道教神仙队伍不断壮大,而保佑长寿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课。如南极大帝,南斗北斗,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等,都具有保佑长寿的职能。不加节制的造神,其结果就是导致权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寿星的神性。
  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天官可亲
   旧时彭山县民众给老人祝寿过生日,都会张挂一幅寿星画像。虽然请神下凡往往流于形式,但生日宴会能博得老人高兴却是实实在在的。家人齐聚,子孙满堂,品尝美酒佳肴,享受天伦之乐。这样的场面是表达孝心和亲情的家庭仪式,寿星画像则是必不可少的吉祥符号。
  过生日祝寿的风俗起初并不盛行,这或许源于一种质朴的观念: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降生日实际上是母亲的受难日。缅怀父母之恩与为自己祝寿的喜庆气氛很不相合。到明清以后,给老人过生日的风俗才逐渐兴起。康乾盛世几次规模空前的盛会,使民间祝寿风俗得以兴盛。历史上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是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这一年乾隆74岁,又喜得五世玄孙,自称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颁诏请天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计六千余人,来紫禁城赴宴,庆祝自己的生日。
  这张名为《万寿盛典》的图画描绘了当时的盛况。老人们在家人的搀扶下应邀赴宴,布满京城大街小巷。
  上行下效,从清朝以来,给老人做寿过生日蔚然成风。并逐渐形成繁杂的礼仪排场,有些老规矩还一直沿袭到今天。
  比如过生日的年岁原则,一般是过整数寿,即四十,五十,六十。但七十以后,又增加很多说法。77又称喜寿,因为喜字的简写连笔拆开看就是77,88又称作米寿,这也是拆字的说法。
  这是因为年过七十古来稀,多一种说法也就多了一次阖家团圆让老人高兴的机会。百岁以后,更是年年都要办,而且要大办特办。这样做是儿女表达孝心,希望借此带给老人更多幸福感。重视家庭、亲情,敬老爱老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寿典礼则是这种美德的外化形式。

文昌帝君
   虽然寿星不再具有威严的神性,却因为民间伦理生活的需求而代代相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11-10 07:09 , Processed in 0.0856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