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易团队论坛、六爻占卜预测、风水堪舆策划服务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144|回复: 0

趣谈孔子与《论语》:师徒共铸华夏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5 18: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哭颜回是怎么回事?

  《论语》中直接或间接论及颜回的内容大约有17处之多,其中第十二篇用颜回的名字为题,可见颜回这个弟子在孔子心目中有着不同凡响的地位与影响。当颜回去世时,孔子极度悲伤而恸哭一场,并说,天亡我,天亡我:“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还对安慰他的人说,我不为这样的人悲伤到极度还为谁呢!“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篇》)。从十多处涉及颜回的内容分析,孔子哭逝去的颜回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感情因素。颜家父子俩都是孔子的弟子,师生情谊深厚,两家交往长久。还在颜回小的时候,孔子就去颜回家里吃过饭,发现颜回是棵好苗子:有礼貌且好学,对生活的要求很随便。孔子称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后来,颜回成了孔子的弟子又与孔子在外流亡。在一次围困中颜回与大伙走散了,当颜回赶上队伍时,孔子对颜回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说“子在,回何敢死?”(《先进篇》)。当孔子看到颜回赶回队伍时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说:夫子在,我颜回怎么敢死!颜回对孔子的追随是出自真心的,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所以才真诚地说出让人动感情的话来。后来,颜回死了,孔子的弟子们要厚葬他,孔子不同意:要求大伙依照颜回生前生活俭朴本性来办丧事。孔子说:“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孔子不愿自视与颜回的师生情如父子之情,既可为颜回的后事作主,又不违背颜回生前俭朴之风范,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一层特殊关系。

  感情因素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孔子的母亲颜征在与颜回家族可能有某种渊源。孔子从小与母亲在曲阜阙里生活,而这里颜氏家族较有影响力,孔子与母亲孤儿寡母得到颜氏家族的帮助自不在话下。孔母颜氏早逝,孔子心中的念母情结挥之不去。感情因素还有一件事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就在颜回去逝之前而先于孔子而逝,加上又听到消息说对自己忠心不二的弟子子路在卫国遇难,伤感之事接踵而来,这些因素在孔子心灵中是重创之伤,如何让他不恸哭!

  二是学业与思想因素。孔子授徒三千,贤者七十。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子心目中,颜回首推为孔学的继承人,如今颜回早逝,孔子思想的传播可能就断了线,学业后继无人的悲痛只有孔子自己才有体会。

  孔子希望弟子好学上进,颜回做到了。鲁哀公、季康子这些鲁国的国君与大夫都问过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都推举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篇》)。孔子评价说:颜回是弟子中最好学的人,他从不把气出在别人身上,同样的过失,他决不犯第二次。可惜早逝,现在就没有听见这样好学的人了。既好学,又“不迁怒,不贰过”是真正的品学兼优,颜回做出了榜样!

  孔子希望弟子会思考,颜回做到了。当孔子问另一高足子贡:你与颜回谁强些?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篇》)。这里可把子贡的话看作是对颜回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高度评价。大意是:当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谁强些?子贡恭敬地回答说:我么,远不敢和颜回相比,颜回听到一番道理就可以推知十番道理,我呢?听到一点就是知道两点。孔子也承认子贡不如颜回。

  孔子希望弟子用良好的精神状态推进学业,颜回做到了:“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篇》)。跟他谈论学问而能始终不怠惰的,只有颜回了呀。“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同上),孔子谈到颜回时说:我只见到他不断地前进,未曾见到他停下脚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篇》)。孔子说:颜回对我并不是有什么实际帮助的人,可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

  孔子希望弟子学习和实践由他倡导的仁义道德,颜回做到了。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颜渊向孔请教为仁的道理,孔子说:为仁就是克制自己,循礼而行,仁是由自己去行的,不合礼制的言论与行为都不参与。颜回表示,我虽然不聪敏,一定做到老师这番话。“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孔子评价说:颜回能长时间依仁而行,心志不移;别的人就只能偶然达到仁的境界罢了。

  从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的内容看得出,颜回不仅悟性好,更主要的是与孔子在学术观点方面趋同;在仁义道德的传播和实践方面,颜回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这样一位得意门生的早逝,孔子当然是痛惜不已啦!

  子夏有什么优点?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这从《先进》篇第三章所例十个弟子名字可以看出。在《子张》篇中有11章是直接引入子夏的话。在《论语》中,子夏是第一篇中第三个出场的人物。孔子肯定子夏在文学方面的特长。“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篇》)。子夏作了莒父的邑长后而向孔子问政时,孔子说出了“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著名的语言,说明子夏也擅长政事。所以孔子对子夏寄予厚望“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篇》)。纵观《论语》,子夏这个人敢于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德修养与学业两方面。

  在道德修养方面,子夏看重诚信并主张把住大节两个重点,一是言而有信。他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名言(《学而篇》),至今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且成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格言。诚信对一个人有什么作用呢?“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已也”(《子张篇》)。意思是说:一个高尚的人得到大家的信任后才会被接受,没有信任就以为是欺骗折磨大家了!取得信任的人去劝说别人,没有信任就以为是毁谤他了。这里的“信”包含了诚意与信任两重意思,即双方以诚相待,但先有诚信才能取得信任。因此,诚信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与要求。二是道德与小节把握有度。他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篇》)。大德大节不能超越界限,小德小节有点出入是可以的。因为小毛病大家都有,不要过分责备。但不能放纵它。因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篇》)。要防止在小道小节上走过头,陷入拘泥不化的境地,因此君子把握小德小节的度。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孔子主张君子闻过以喜,子夏则发现:“小人之过也文”(《子张篇》)。“文过饰非”其出典在此。

  子夏对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有独到的评判:“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篇》)。意思是说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远看他严肃庄重,接近他温文尔雅,听他说话严厉不苟。

  在学业方面,子夏也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把子夏划分在擅长文学的优秀弟子类,并表扬子夏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八佾篇》)。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启发我的是子夏呀,现在可以跟你谈谈《诗经》了。在关于增进学业方面,子夏有两个观点受到孔子称赞。其一,注重向实际生活学习知识,且主要是学会做人做事。子夏说:“贤贤易色父母,能竭其力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大意是说:一个人能尊敬贤者,孝顺父母,以命报国,和朋友交往诚信不欺。这样做人做事,虽没读过什么书,我一定把他当作知书达礼的人。子夏用这些话来说明学问的目的,是学会做人做事。其二,“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这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官当好了就去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当官。更深层的意思是:无论古人今人,不但要读书,读懂书,而且把工作经验和学问融化在一起,既向书本学习,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学习体会经验,做到终身学习!

  在学习方法上,子夏的经验是:“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每天学会些自己不知道的,每月不忘掉自己已经能干了的,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这与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在高师与名徒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并感慨:学问无尽,岁月难留。

  在学习的指导思想上,子夏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意思是说:一个人为求广博的知识而笃志不移,但学问和立身之道要切实际,并进行审问和慎重的思考。近思即包含勤于思考,又含有不要想得太虚玄太高远,要切近平常与实际之意,这样做有益于个人道德修养。

  子夏后来也从教授徒,继续传播孔学,这与他有明确的学习指导思想,并能勤奋学习和独立思考,对孔子的思想有所突破是分不开的。

  如何看待子贡的精彩人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孔子的学生。是在《先进》篇中受孔子赞扬的十弟子之一,其特长是口才文笔好,且善于经商。《论语》中子贡出场不少于22次。当季康子问孔子,赐(子贡)可否从政时,孔子回答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意思是说:赐呀事理通达,对于参政有什么不可以呢!这可看作是孔子对子贡的总体评价。

  孔子肯定子贡成器了,但其思想道德及悟性不及颜回。子贡问孔子说“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公冶长篇》)。子贡的意思是问孔子:我现在怎样了?孔子说:你成器了。子贡问成什么器?孔子说:你像宗庙里盛粮食的瑚琏。当孔子对子贡说:“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弗如也”(《公冶长篇》)。这里,孔子以及子贡自己都承认,比较起来,颜回更优秀。有一次,子贡自我表白:“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指出:“赐也,非欠所及也”(《公冶长篇》)。子贡的意思是说:我不希望别人加到我身上的事,我也不希望加到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你还没做到这个地步。后来,子贡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并向孔子提问:有一个字可以一辈子照着做的吗?孔子说:“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这个“恕”字可让人一辈子照着做,自己所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孔子与子贡的师生关系是密切融洽的,这种关系来自于子贡的勤学好问。子贡不断地向孔子问仁、问君子、问文、问友、问士、问政。此外,师生间还经常讨论、互相交流学识与见解。子贡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篇》)。子贡认为:《诗经》上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我们这样的讨论问题吧?孔子说:对呀,这才可以跟你说到《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话,就可以懂得今后的事。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篇》)。在子贡看来,人穷时不向权贵献媚,富了不骄傲,可以了吧!孔子则认为:可以的,却不如穷时还开心,富了仍爱好礼仪的人呀。当师生俩讨论仁的时候,子贡把仁看得广大莫及,孔子循循善诱,讲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名言(《雍也篇》)。有一次子贡开玩笑说:“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罕篇》)。在这里子贡把孔子比作一块美玉,笑着说是摆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个好价钱卖了。孔子也笑着回答:卖了它!卖了它!我在等着别人出好价钱!

  子贡能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商纣王讨回一些公道。他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子张篇》)。这里,子贡前两句是说:纣王的罪行,不像讲的这样严重吧。后两句是提醒人们,尤其是领导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坏的时候,天下的错会都归到他身上,因此,要慎重为政为人啊!

  在对待过失上,子贡的观点也很鲜明。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篇》)。意思是说:人,不要怕有过失,特别是上面的人、领导者(君子)有过失,就像日蚀月蚀一样,大家都看得见,他一改过,大家仍旧仰望他的道德与威信。

  以上两章实质同时说明了子贡的道德观。

  子贡的精彩人生之一,在于他用谦逊的态度涵养了宽阔的胸怀。子贡不计较孔子对自己的批评与某方面的否定,在孔子生前死后,子贡敬仰之情始终如一。是子贡首先用“温、良、恭、俭、让”高度评价了孔子的高深修养。后来,又坚决维护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多次在不同的场合驳斥别有用心者对孔子名声的污蔑与毁谤!特别是有人借夸奖子贡比孔子高明时,子贡头脑清醒,高度评价孔子的道德文章。

  子贡的精彩人生之二,是善于捕捉商机,连孔子都夸奖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意思是端木赐不受官府之命,而经商营财,推测市场行情,往往猜中了而获利。子贡经商的才干与成功,为孔子及弟子们提供了不少的经费。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比孔子小31岁,曾先后当过鲁国、卫国的宰相。《史记》评价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从政治的业绩上看,子贡的影响比孔子大,但子贡的能干及政治上的辉煌,与孔子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

  闵子骞的品行好在哪里?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闵子骞的道德修养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不愿去鲁国的权臣季氏费邑做总管。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雍也篇》)。季氏要派闵子骞到季氏的食邑做总管。闵子骞对来人说道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有人来召我,我一定逃到汶北的各国去了。闵子骞为什么要辞掉这个“肥缺”?因为“季氏富于周公”(《先进篇》),占有许多不义之才。孔子教育弟子“见利思义”!闵子骞以义为先,表现了他道德修养在利益面前的纯洁与高尚,这与一些人千方百计寻找“肥缺”机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篇》)。这是孔子对闵子骞品德修养的赞赏:闵子骞不太说话,一说就说到点子上!这是我们,特别是青年人要学习的地方。一方面,为人处世不要乱说一气,要说就应“言必有中”,有依有据说到点子上。否则,引出是非,影响团结,甚至诱发严重事端。另方面,对工作和任务能“言必有中”,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有效措施,这样有益于个人在实干中增长才能。

  三是孝顺父母。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篇》)。孔子赞扬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完全同意。

  闵子骞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现,符合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孔子要求自己“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闵子骞的行为正是按这两项基本要求去做的,而且在事公卿时坚持道义,事父兄时做到诚心诚意,因此,孔子把闵子骞例为有德行的弟子之例。

  冉有的从政才能为何受孔子器重?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他是被孔子列入善于主政类的优秀弟子。在《论语》中孔子两次提到冉有有主政才能。一次是孟武伯向孔子问及他的弟子们仁不仁时,孔子没正面回答,只讲了仲由、冉求,公西赤几人的特点。其中对冉求是这样讲的:“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意思是说:冉求呀,一千户人家的大邑,百辆兵车的大夫家,可以派他当总管,却不知道他仁不仁。又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哪些弟子可以从政,孔子点了仲由的果断、端木赐的通达,冉求的多才多艺。“求也艺,予从政乎何有!”(《雍也篇》)。是说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参政有什么不可以呢!

  孔子为什么向季康子推荐这三个人从政?从孔子介绍的情况看,这三个人具备从政的三个主观条件:果断、通达,多才多艺。而多才多艺者更兼有这三个条件,所以,孔子特别器重冉有的从政才能。由此可见,并不是谁都可以去从政做官的,这是因为在有些人身上才学与实际能力会脱节,如孔子总结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孔子总结经验说到:有的人念了三百篇诗,算有文化了,把政事交给他,做不通,派他到外国办事,不能单独应对外交与公关事务;学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可见,从古至今,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而从政者无论是果断、通达、多才多艺类,基本一条是会应用掌握的知识应对复杂的社会事务。看来冉有是具备这些条件的,所以孔子一再推荐他出来从政。

  话说回来,孔子对冉有的教育是从严要求的。孔子曾批评冉有作为季氏的家臣,不能阻止季氏超规格去泰山行祭祀礼。一次,公西子华出使国外公干,冉有作为公西子华的同学,就向孔子为公西子华的母亲请求点小米。孔子说给一釜,结果冉有给了五秉,这是冉有做锦上添花的事,是不道德的行为。联想到前面孔子评说不知道冉有仁不仁,说明孔子对学生的德性看得很准。孔子事后批评冉有,说“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篇》)。意思是告诉冉有:君子救济穷急的人,不给富有的人增财。有句俗话: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有一次,冉有对孔子说:我对你的学说学起来是心有余力不足,孔子引导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篇》)。意思是说,力不足是走到半路才不走,如今你划地为界,不肯走了。可见,批评也是真正爱护人,冉有的成长应验了严师出高徒这句话。

  如何看待宰予这个人?

  宰予,字子我,在《论语》中他出名次数不多,却列为孔门四科的才子,他的才华在于口才与文笔好,与子贡的优点同类。宰予因白天睡觉而被孔子严厉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篇》)。宰予这个人可能个性较强,这种个性化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孔子提出的问题有些滑稽,如宰予问曰:“仁者,虽告知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孔子回答:“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意思是当宰予问道:作一个仁者,即使有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个仁人在那里面,难道就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设法救助,却不可陷害他;可欺侮他,不可以蒙骗他。另方面,宰予敢于向孔子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比如按照古代礼制,子女要为逝去的父母亲守孝三年,孔子是极力宣扬孝道的人,宰予向孔子提出问题:“三年之丧,斯已久矣”(《阳货篇》),认为守孝三年为期太久了。三年不学习、不干事,不仅误了礼乐之制,连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因此,宰予提出改革这一礼制:“期可已矣”,认为一年期就可以了。孔子认为这是宰予不仁,并说:儿女生下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普遍的丧期,宰予呀,在他父母那里也得到三年之爱吧。师生俩人思想观难统一,孔子固守古制不放!

  宰予提出对古代守孝的礼制进行改革与创新,说明宰予有主见。“学而不思则罔”,说明宰予既学习又思考,才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宰予的优点在于独立思考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后来,孔子自己对宰予的态度作了反思,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肯定了宰予的优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弘易道法团队 ( 桂ICP备2023006885号 )

GMT+8, 2024-11-10 17:01 , Processed in 0.0808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