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2-11-26 19:22:47

易经的意义(一)

一、问题的提出

    有两件事促使我要写这篇文章。第一件事是:我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已能看报读小说了。有一次,他闲来没事,在我的案头上随便翻书。过了一会儿,他拿了一本《易经》过来问我: 爸爸,这是什么书呀?”接着,他又在我面前打开《易经》。我一看打开的这一页记载的是“师”、比”、小畜”和“履”这四卦的内容。他指着其中的卦爻辞满眼疑惑地问我: 这些话乱七八糟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呀?”我一时语塞,但是他的这一问却似禅宗的“棒喝”让我有一种“顿悟”般的心头一震:我确实了解易学史上许多人比如王弼、二程、朱熹等(    )是怎么解释《易经》的,可是,你若问我这《易经》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我真还不知道,而且说实在的,我从来也没有追究过这《易经》本身究竟是什么意思。此时,我猛然发现了一个我以前从来没感觉到过的事实,那就是我头脑中所装的原来都只是别人对《易经》的解释而自己对《易经》却是一无所知。我当时愣了一会便敷衍地搪塞了一句: 等你读大学了,你就知道了。”

    另一件事是:一个跟我学中国禅学的法国留学生有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突然拿出一本《易经》来对我说: 我对《易经》有兴趣,但我怎么能看懂《易经》呢?我把它从头到尾都看了,但还是不知它究竟讲什么,好像没什么意义,难道你们中国人都能读懂它吗?”说实话,我当时有点紧张,不知怎么回答他,思忖了一会,最终也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跟他讲了《易经》的一些概况,皆属老生常谈,末了就说了些推卸责任的话,大意是,我不是专门研究《易经》的,他如果对《易经》有什么疑问,可以到易学研究中心去请教有关专家,如此云云。

    以上这两件事常萦绕在我的脑海,并让我以一种完全陌生的眼光来审视自以为很熟悉了的《易经》,去反思《易经》。我们都说《易经》是中国文化中的“群经之首”,意义丰宏,易学史上对《易经》的意义阐释也早已汗牛充栋,然而《易经》文本本身似乎并不能给人以充分的意义感,尤其是对一个初读《易经》的人(比如一个小孩或一个外国人)来说, 易经》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易学史上所展示出来的《易经》意义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究。

    我们都知道,易学史的发展构建出了一座“倒金字塔”的易学大厦,大厦的底部就是那一部《易经》,第二层则是“十翼”易传》,再一层一层上去就是错综复杂的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如下图:


    如此庞大的易学大厦就建基于那“一丁点”的《易经》之上, 四两承千斤”,而且历经数千年还牢固异常,岂非“建筑奇观”?当然,我说这些只是个调侃式的比喻,借助这个比喻,我想要追问:单薄的《易经》何以会具有如此丰厚的意义?在我看来,因为所谓的易学史就是《易经》意义的发掘史,而所谓的易学大厦就是历代易学家用从《易经》中发掘出来的意义垒砌起来的“意义大厦”。

    然而,从字面上,我们实在看不出《易经》有什么深刻的文化意义,甚至可以说连最起码的连贯的语文意义也难以从《易经》中读出,因为《易经》的文体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歌,充其量亦只是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起来的日常生活“便条”而已。《易经》的这种文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中的那些“便条”令人厌烦的混淆杂乱、粗糙,结构拙劣;无止境地重复、障碍;粗糙不堪、逻辑混乱。简言之,令人难以容忍的愚蠢! ……就写作而言,几乎没有一本书写得如此糟糕。”一个初读《易经》的人,即使他有足够的耐心———许多人①

可能不会有这样的耐心———将《易经》从头读到尾,我敢保证,他也读不出什么令他感兴趣的东西。他既读不到宗教教导,也读不到哲学思想;既读不到小说式的故事,也读不到诗歌式的激情,反倒是会使他原本平和的心态变得烦躁郁闷,原本完整的思维变得支离破碎。有时我甚至担心一个人每天读一遍《易经》,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丧失正常的连贯性思维。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外表拙劣、读来索然无味的《易经》却被冠以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难道这是浪得虚名?当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相反的名至实归,因为一部洋洋大观的易学史已经告诉了我们, 易经》所演绎出来的意义已经辐射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么《易经》的这些丰富意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因为刚才所说已经预示, 易经》的文字(包括卦爻符号)本身实际上并不能直接向人呈现什么意义,至多也只是十分单薄而有限的意义,因而我们必须绕到《易经》文字的背后去探寻《易经》意义的来源。窃以为《易经》意义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下面试分述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易经的意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