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隨唐五代)-譚峭
譚峭五代道士、道教學者。字景升。泉州(今屬福建)人。自少不慕仕途榮華,雅好黃老道術與諸子之學,喜讀《穆天子傳》、《茅君列仙內傳》等方外之書。後辭家遍游天下名山,不再回鄉。曾在嵩山拜道士為師,煉辟穀、服氣養生術,歷時十餘年。撰有《化書》六卷,分為道、術、德、仁、食、儉六化,共一百一十篇。他的思想源出於老、莊,認為世界起源於虛,“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產生天地萬物,最後又復歸於虛。萬物的生滅無非是虛、實的轉化。主張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明,忘禍福。泯滅一切事物的差別,達到“虛、實相通”的“大同”境界。他同情勞苦大眾,主張“均食”而致“太平”,幻想無親疏、無愛惡的“太和”社會。認為“食為五常之本,五常為食之末”。書中對“剜民之肌,啖民之肉”的王、吏作了憤怒的斥責。相傳譚峭的《化‘書》寫成後,曾請南唐大臣宋齊丘作序。宋齊丘竟竊為自己的作品,改書名為《齊丘子》。後人知其原委,改復原名,稱《譚子化書》,今存《正統道藏》之中。明代道士王一清曾為該書作注,撰有《化書新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