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歷史(宋遼金元時期-北宋的崇道)
經過五代十國短暫的動亂和分裂,北宋王朝建立後,國家又重新歸於統一。北宋歷代帝王承襲唐朝道儒釋相容和對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稱。宋真宗趙桓崇奉道教,除了傚法太祖、太宗召見道士、營建宮觀外,又有一些新的方面。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稱趙氏始祖“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趙玄郎下降于延恩殿。於是,加封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次年(1013年),虔誠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並行幸亳州太清宮,謁拜老子神像。宋真宗還制定了一些節日,以三月三日“天書”初降日,為天慶節;以六月六日“天書”降于泰山,為天貺節;以四月一日“天書”降于皇宮,為天禎節;以七月一日聖祖初降,為先天節;以十月二十日聖祖降延恩殿,為降聖節。真宗在位期間,還大量興建道觀,召見著名道士,命王欽若、張君房等編輯《道藏》。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真宗曾命王欽若總領修校道經,共4359卷,並撰成篇目進上,真宗賜名《寶文統錄》,並親自為之作序。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又命王欽若再次校理道經,與張君房一起,修成《大宋天宮寶藏》,共4565卷。張君房又據以輯成《雲笈七簽》122卷,進呈皇上禦覽。《寶文統錄》和《大宋天宮寶藏》奠定了後世編修《道藏》的基本格式,對道教教理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徽宗對道教的崇信更甚:
1、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稱天神青華帝君下降宣和殿,又夜夢老君諭曰:“汝以宿命,當興吾教。”四月,徽宗授意道錄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從而把道教變成了國教。
2、崇寧元年(1107年)建長生宮于京都。政和三年(1113年)建玉清和陽宮(旋改名玉清神霄宮),後又建葆真觀、上清寶宮等。政和七年(1117年)下令將全國的天寧觀都改名神霄玉清萬壽。宣和元年(1119年)京師神霄宮告成,徽宗又親自撰《神霄玉清萬壽宮記》,賜天下勒石。
3、上玉皇大帝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仁體道昊天玉皇上帝”,上地祗為“承天傚法厚德含光大后土皇帝祗”。封莊子為“微妙玄通真君”,列子為“致虛觀妙真君”,配享“混元皇帝”老子。其他諸神,並有封號。
4、政和四年(1114年)初置道階。重和元年(1118年),置道官二十六等、道階八等;始立道學制度,學道之人,可入州縣道學教養,每年試經拔舉,分若干品級;令太學和辟雍置《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各二員,不久又于諸州添置道學博士。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錄、副道錄各一員。
5、重和元年(1118年),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為紀、志,漢至五代為《道史》,本朝為《道典》。徽宗自崇寧年間(1102—1106年)即始諭天下蒐求道書,至政和三年(1113年)十二月,又召天下訪求道教仙經,編成《萬壽道藏》,共5481卷,並送福州閩縣刻板。
北宋時期,茅山派仍然活躍,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自神宗時即出入宮中,後徽宗又為其造天寧萬壽觀,並賜號葆真觀妙先生。天師道經過近百年的沉寂,漸次興起,如龍虎山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崇寧三年(1104年)應召赴闕,頗受徽宗禮遇。明年五月,賜號虛靖先生,其父兄輩亦皆賜爵。符箓道教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並佔主導地位。神霄雷法開始流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