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歷史(道教在漢代的形成-張陵開創正一盟威道)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又名張道陵)于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張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據道書載:本為太學學生,博采五經,好神鬼事。早年曾舉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在巴蜀任過江州(今重慶)令,後來悟通仕途沉浮,無益於年命,便辭官隱居於邙山(今河南洛陽北),學長生之道。朝廷多次徵召做官,皆不從命。
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聞蜀地多名山,民風淳厚,易於教化,於是攜弟子入蜀,居住在鶴鳴山(又名鵠山)修道。精思煉志數年,著作道書二十四篇。感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命為天師。於是,張陵以鶴鳴山為中心設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層組織與活動中心。初設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漢地區,後為與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陽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總部。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創立了道教。
張陵初創的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經典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極經》等。其主要宗教活動是:誦習五千文;有罪首過;符水治病;用章表與鬼神為誓約。其組織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領道民。並規定按時“付天倉”及“三會”。付天倉,即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師、祭酒交納信米五斗;三會,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會天師治。
張陵(又名張道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