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大全: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若遇小月则是廿九日)一般称为‘除夕’,意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旦且换新岁’。除夕又有‘小过年’之称,由于这一天为新、旧年的交接,因此民间极为重视,可以说是所有的节庆中最繁忙的一日。除夕乃新旧交接之际,除旧布新就成了这个节日的主要任务。过往一年如有任何疾病灾祸,都要趁这个时机举行一个象征性的仪式加以驱除,确保它们来年不再为害世间,这就是‘傩’的由来。
《论语.乡党篇》记载:‘乡人傩(傩,驱逐疫鬼也),朝服而立阼阶’。
《汉书.礼仪志》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式:‘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因作方相与十二兽。嚾呼,因偏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傩人师讫,设桃梗,郁儡、苇茭毕,执事陛者罢。苇戟、桃仗以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腊祭及大傩都是岁末重要的祀典。民间的仪式当然比不上宫廷的盛大,但是它们酬神、驱邪、祈福的基本精神却是相通的。
《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从禾,千声’。由此可见,年的原始意义和农事收成有关。古代的农业技术不如现代发达,当时的条件又只能达到一岁一熟。所以在辛苦的耕种过后,收成的季节通常也就狂欢庆祝的时机。这样一次耕耘收获的周期,就称为一年。庆祝收成时,除了慰劳自己一年来农事的辛苦外,也要感激上天的赐与,并祈求来年能有同样的丰收。腊祭就是这些兼具酬答及祈愿性质的岁末祭祀总称。
《风俗通义.祀典》载:‘腊者,猎者,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日: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礼记.月令》记载:‘天子……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也’。腊祭对象的五祀指的就是门、户、中霤、行等神只。
《礼记.郊特牲》又载:‘天子大腊八’,这里的‘八腊’指的是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腊祭原本表示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一直要到历法确定以后,腊的种种祭祀才逐渐被分散并融入现在阴历年的各项习俗中。
古人的‘年’字是以‘禾’及‘千’两个字组成的,意味着五谷丰盛,收成良好的意思,农民在岁晚时检讨过往一年的收成,亦对未来一年充满期望,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自尧舜时代开始,人们就有在新年庆祝丰收、迎接新岁的民间风俗,后来逐渐成为一个既定的传统节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