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11-2 20:00:23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

 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古代天文学成就慨述成为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着,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一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学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大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中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西汉武帝时,司马还参与改定的《太初历)_ 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祖冲之在刘家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卜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 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 13 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要知道,欧洲直到1609年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卜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种。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士又督造了六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 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欧洲在 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