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的幽默
俗话说:“熟能生巧”。人的语言,说得很熟练了,会出什么特殊效果呢?这就需要考察一番了。就拿人常说的俗话来讲吧。俗话本来就是说熟练了的话。说得熟练了,其中就会有巧的安排,有不同一般的表现。甚么事做得巧了,总是随其自然,有所加工的。语言因熟练加工,会出什么效果呢?看来有两样很明显:其一是使用押韵说法;其次是使用形象化语法,用比喻。有时在儿童戏语中可以听到。我年轻时常听女佣哄孩子唱:“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是用押韵说法。在俗语里用得就多了,如“不怕慢,就怕站”,“笑一笑,十年少”,说来押韵。还有更有趣的,如:“一不做,二不休,搬倒葫芦洒了油”。用比喻的更多,如:“有了千田想万田,做了皇帝想成仙”。这是既押韵又用比喻的。单用比喻的也很普遍,比如做了充分准备,却没赶上,就说成:“起大早,赶晚集”。彼此很熟,互相了解,说成:“唱戏的不瞒打锣的”。这些说法用语含蓄,人一听就悟出其中含义,觉得既生动,又滑稽有趣。这种种有趣的俗语多极了,在四川农谚中就不少,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说得押韵。更有趣的是:“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补裤裆”,就是带嘲意的滑稽了。华北一带农村流行的是:“过日子有三宝,鸡叫猪跑娃娃吵”,“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平时常会听到的俗话,这种说法就多了。如什么人不讨人喜欢,说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讲的是大人的事,可用的是对孩子说的语词,显出不协调的滑稽。说:“进了庙门就随和尚”,一听就明白是“入乡随俗”,“适应新环境”的意思。有的事自己不愿意干涉,说成:“马王爷不管驴事”,带有不屑之意。说:“过了初一,过不了十五。”一听就明白是:“不可免”,“逃不过去”的意思。这大概是以民间躲债为比喻,颇为俏皮,听来似乎轻松,却是常用在并不轻松的事情上。这也是一种幽默语言里常使用的语法。有的说法听着觉得很平常,但会促人思索,如说:“叫花子拨算盘,穷有穷打算。”这话就会使人感到有遇难事不灰心,表示自有主张的心意。
这些俗话都不用一般常用的直叙说法,而是用押韵,像唱出来的,显得颇为轻松别致,有滑稽感的。或是使人听了一想就明白是什么含义。这都是幽默语言的艺术特性。幽默的语言方式,是因社会文明发展,有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历史悠久,故而一般群众语言熟练,善于运用,熟而生巧的。(方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