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11-1 19:59:25

文化遗产日还应善待遗产

 从6月5日到6月7日,有三台地方珍稀剧种在民族宫大剧院演出。荟萃了全国十个省市的26个地方剧种。我全部看下来,可以说台台精彩。但是,更多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朋友,对这个活动,都表示“不知道”、“没听说”、“没有票啊”。
  有个观众接受电视台采访,说:“票是人给的,以为是服装表演。”来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来,来了是地方小戏,他们说最喜欢的就是“滑稽表演”。
  专家精心准备,地方积极配合,国家拿钱把艺术家从全国各地请来,在文化繁荣的北京却遭遇了三个尴尬:媒体没有关注,商家没有参与,观众一头雾水。
  演出票是统一配发的。想看戏的人,得不到票,得到票的人又不想看戏。我在民族文化宫帮助散发节目单,许多持请柬来观看的男女,一进门就问:“相声?小品?”如此好的戏,如此丰富的展示,现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座位空着。不空着的座位坐着对戏曲没有感觉的人。
  来观看的观众,随意走动,随意照相摄像,随意说话。演员的版权在哪里?
  一些博物馆珍品往往禁止照相,要保护遗产,为什么民间就可以这样随意挥洒?珍稀剧种可不是赶庙会啊!
  北京市为了打造国际化的大都市,每年都搞“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行的,就有“现代音乐节”、“法国钢琴节”。但是,与这些国际品牌相比,传统的文化遗产还是显得太不商业,太不规范,太像农村集市和庙会。北京市把当天的活动设置在太庙,也便充分地证明,他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庙会了。是廉价的,是凑热闹的。
  理念,核心的问题是对待遗产的态度。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才能博得大众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拿到票后和原生态爱好者联系,三十张票几个电话就被定出去了。而看了演出的朋友都说好。
  因为花的是国家的钱,所以组织者在办这些事的时候仅仅盯住了领导,市场、传播、受众不是他们考虑的因素。所以这些尴尬就难免了。为什么演出者的精彩故事不能被宣传出来?为什么遗产的重要性不能通过感性的文字打动观众?为什么主持人的讲解不能更富有深情和感染力?
  一流的演出,摊上不入流的宣传和组织,这个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珍稀剧种展演没有散发出应有的光彩。文化遗产日,每年一次,但这样的活动,又唤醒了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遗产日还应善待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