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农历)—阴阳规范历
提要:单月29天,双月30天,每500年有97个正月为大月;19年7闰,固定闰六月大;取辛丑1901~戊申2100各年同名节气的格里历众数日期为准;建议于农历丙戌年正月初一修历。关键词:夏历 农历 傣历 回归年 朔望月 节气 闰年
农历采用“定朔法”——以朔日为每月的初一,又将回归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在缺中气之月置闰,既反映了太阳热力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又反映了以月亮为主,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周期变化,融阴月阳年为一体,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无定序,不时有2-4个大月、2-3个小月相邻,以缺中气之月为闰月,闰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节气在格里历(简称格历)3-4天里波动,不便推算、记忆和使用。傣历来源于古代夏历,19年7闰,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大,大小月相间定序,约5年改1个八月大,方便记忆和使用。本方案返扑归真,借鉴傣历,并加以创新,使阴月阳年更加规范。
1.置闰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学家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唐代李淳风的《德麟历》始改为“在缺中气之月置闰”,实际上仍保持19年7闰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历采用“平朔法”、单月大,双月小,固定闰九月,比夏历早3个月,推测系从秦历脱胎而来。返本归源,本方案借鉴傣历,并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数为闰年周期,按现行闰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为闰年,但逢公元尾数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闰,免去后“8年3闰”,成为“11年4闰”。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回归年,固定闰六月,跟寒暑周期基本相符。(表1)
2.大小月 固定单月小,双月大,闰六月大。除公元尾数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数年份的正月改为大月。本方案在333又1/3年里有333.33333×12+122.754386=4122.754386个月,其中有(333.3333÷5)-2=64.6666个正月大,合计有2000+122.754386+64.666666=2187.420153个大月,1935.333333个小月,折合121747.2982日,月均29.53057273日(29天12小时44分1.483秒),年均365.241895日(365天5小时48分20秒)。现代历算学家曾次亮,据我国几千年的日月食资料计算, 1世纪初的回归年为365.24231551天,19世纪初为365.24219879天,1世纪初的朔望月为29.530594093天,19世纪初为29.530588181天,则本方案年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回归年,月均相当于69世纪时的朔望月,具有前瞻性,望在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日期跟月相和潮汐周期吻合,方便记忆和使用,对医学、保健、海洋生物学、水运、宗教、民俗、天文历算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3.二十四节气 本方案取辛丑1901~戊申2028各年同名节气的格历众数日期为准,它跟习用的黄道十二宫的日期基本相符(各英汉辞书的少数星座日期有些许出入;虽然岁差已使星座缓慢东移,但习用日期仍被人们沿用至今。)各历书上的节气有标至时辰或标至分钟的,貌似精确,但各年同名节气以及相邻冬至间的长度(岁实)均常有出入。西安章潜五教授主张以21世纪各年同名节气的众数日期为准;由于格历1990年减闰后,2100年才再减闰,故各年同名节气的日期渐趋前,本方案取1901~2028各年同名节气的众数日期为准,十二中气(关键性节气)跟黄道十二宫的日期更加一致,达到中西合璧,沟通古今,方便记忆、使用和交流。
4.修历日期 建议于农历丙戌年春节——格历2006年1月29日改为夏历丙戌年正(庚寅)月初一(戊午日),当年闰六月。1968年“文革时期”以除“四旧”为名,被迫将夏历称“农历”,海内外华夏同胞均用她跟格历参照使用,共庆系列传统节日,并不囿于“农”圈内,《辞海》等有关辞条均认为称“农历”不当,时至今日,堂堂文明古国的各报头、公文、请帖等仍在使用那并不适当的“农历”,或羞提历名,仅用干支年号,甚至砍去传统历,五花八门,不伦不类。建议传媒和有关部门尽早拨乱反正,理直气壮地恢复传统名称——夏历。(表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