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连山、归藏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左传·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左传·襄公九年》:“阳虎以《周易》筮之。”由此可见,《周易》是一本成书于春秋之前的书。关于《周易》这两个字的含义有多种,一种是以成书于周朝而呼其名,一种是阐述了周而复始的阴阳变化。
按照古书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对“三易”之说的内涵问题,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可见一斑:“易”包含了简易,变易,不易。
关于《连山》、《归藏》、《周易》的三易之说,在汉魏以后道家的学术思想中,便又发生了两种观念。
(一)认为《连山》、《归藏》这两个系统的易学,早已失传。
(二)认为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便是《连山》、《归藏》的遗留,颇为合理。而且《连山》、《归藏》易学的精义,确已成为秦、汉以后道家学术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说,便是以《归藏》的坤卦为主。卦气起中孚说,便是以艮卦的半象为用。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的共同认定,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传以解经。因此说“易更三圣”。要把说法加以考证确定,确实不容易,但是,显而易见,周易是经过上千年的时间,在人民中不断运用和演变,最终由上述三圣将周易升华到一个完整的境界。
至汉代(前206~公元220),经学兴起。《周易》不再叫《周易》,而叫《易经》,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汉武帝又设立了《易经》“博士”,这个“博士”不是今天的博士,它是一种官职,而且相当有社会地位。”“博士们”纷纷注解《易》,每个人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得对《易经》的解释越来越丰富,确立起《易经》“六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学术地位。后来,《易经》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许多人把读《易经》当成了追名逐利的敲门砖。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易学不断发展,历时2000余年,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