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8-5 20:10:06

朱熹对中国儒学的修补

  孔子是人类早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朱熹在《朱子语类》上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如果没有孔子,天下就没有光明,评价极高。回头看历史,中国儒学基本上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东周末期(春秋)由孔子创立、到了接近战国时期由孟子完善的儒学;但佛学传入中国之后,儒家思想的形而下受到了形而上的佛学的严重冲击而衰弱,唐代大儒韩愈力图弥补儒学的缺陷,他以仁义和道德互为表里,来弥补儒学这一先天不足(孔子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叹“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但“道德”的要害是它和“人”没有关系,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到北宋出现了程灏、程颐兄弟,开“理学”和“心学”先河,后来南宋朱熹继承程颐的“理学”,明代王阳明继承程灏的“心学”,史称“宋明理学”或“宋明新儒学”,尤其是在朱熹那里,其实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一个学说系统,即“程朱理学”。

  朱熹所重新注解和完善的新儒学,成为宋之后儒学的正宗。典型的例子是,南宋凡是读书人参加“公务员全国统考”的时候,一定要考四书五经,考官出题所根据的就是朱熹整理注解的《四书章句集注》这个权威版本;如果是殿试的话,即到了京城考试,前三甲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仪式非常隆重,程序非常严谨。以清代为例,殿试的头天晚上,有好几个大臣是不能睡觉的,要守着试题,试题装在一个金柜里面,皇帝半夜把题目写好放在里面,然后等到天亮宣布开题,保证题目不至于泄漏。清朝一次最大的考试舞弊案,从中央到地方基层一共撤掉了一百多个官员。封建时代的执法有时候是很严厉的,这是题外话。

  朱熹的代表作除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外,还有一本同样重要的由他编辑的《小学》。朱熹自己解释说:“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书中包括《嘉言》和《善行》,记载了汉以后历代贤人们的嘉言善行,目的是让小孩子“明伦”。什么是明伦?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使到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不混乱,做人要讲究气节,重视品德,懂得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等。但这些仅仅是朱熹成就外在的部分。

  那么,朱熹对儒学的改变最主要是什么呢?就是把道家“道”的理论乃至禅宗“心”学的部分,引入儒学,来弥补儒学的欠缺。朱熹思想体系的基石“理气论”源于他阐释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一篇著作《太极解义》。他借鉴了《太极图说》对《周易》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的思路,提出“理”经由“道”而产生“气”从而完成了儒家“天人合一”说;又继承了二程“格物致知”、“知几发微”和“性即是理”的说法,从而完成了对孔孟学说的完善和修补。

  “知几”之学来源于《周易》:“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意思是:防微杜渐、中正立身,才可期在莫测的人际变幻中,逢凶化吉,趋吉而避凶(后人很看重这个,例如蒋介石的名字和蒋中正的号,都是从《易经》里头来的,暗含了“知几”的意思)。

  “几”或“几微”指的是一个东西很微小。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东西在它很小的时候你就注意它。比方说,树上长了虫,那么有了小虫就要捉掉,不要等到树叶被吃掉的时候才去捉虫子。我们现在很多的女士在健康观上本末倒置,为了赚钱,小毛病不理会,搞到面有菜色,才看病,才去美容,但为了看病或美容,为了买更好的补药或化妆品,就加班去赚钱,就更累,累以后脸色就更黄,更黄以后就买更贵的化妆品……这是一个误区或恶性循环,一切从违反了几微的学说开始错乱,等到身体有毛病了,才开始采取措施,也就是说,任何迹象要在它刚好出现征兆的时候采取措施。有一个历史学家在评论慈禧太后的失败时说,慈禧太后在晚年的时候,也采取了当年光绪的时候曾经被她扼杀了的康有为提出的那套改革措施,但她觉悟太晚了!为什么?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如果过了那个最好的时机就不行了,你再用心也没有用。

  朱熹比孔子晚出生一千六百年,但却是孟子之后唯一一个可以和孔子相比的大儒。清代儒学大家全祖望评价朱熹“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朱熹理学自700年前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哲学,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甚至称之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并认为朱子的理论影响了欧洲中世纪哲学)。这是朱子的贡献,也是中国儒学对人类的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熹对中国儒学的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