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国防思想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能者!”如俗语所说,贤者具备判断“对方一撅屁股,就知道他屙啥屎”的能力。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卫灵公问阵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孔子看到,自己面对的是无道之君。因“鸟择木,无木择鸟。”所以,孔子只能选择“明日遂行”,否则就是助纣为虐了。
即便在小康社会状态下,邦国之间“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也是常态,甚至或尔虞我诈、或恃强凌弱也不足为奇。提示,千万要杜绝小康社会就是天下太平的认知,任何此类有意无意对小康概念的宣传灌输粉饰都是对孔子思想的扭曲歪曲。
针对这种局面,一邦国并不能因此就假设、臆测别国有诈,就采取先发制人以应对的做法。而是一旦有此征兆、苗头就能提前预知,并且提早训练、武装和组织民众能够保护自己,使国民/人民战争的意志随时成为可能——“即戎”。那么它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从而使穷兵黩武者意识到如若谋动干戈,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以此使对方望而却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在现代,即便是作为唯一被国际法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注:此“中立”为后世望文生义的解读,非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立”概念的界定)瑞士一直都还在实施“武装中立”式的全民皆兵,而没有职业军人和常备军,表明它从来也不认为自己“中立”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否则,在瑞士身上出现被假途伐虢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也即,任何形式的一厢情愿或一味示好或一味逃避都是极其危险的。至于舆论战、信息战、金融战等更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做到有备无患,正视又重视,否则在这上面发生被途伐虢所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并不比单纯的被军事掠夺来得小。
但是,单纯的战略威慑也还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必然地有效吓阻某些极端势力剑走偏锋的冒险或孤注一掷的豪赌。一旦有极端势力胆敢无视、挑衅或侵略,怎么办?“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虽然孔子是在反向表述,但还是摆出了以下两种结局:
一是,面对无视者、挑衅者或侵略者,必须敢于领导国民进行自卫反击——“教民战”;
二是,否则,就是“弃之”。既然所谓的邦国都把国民给抛弃了,弃之就会成全自弃。
因此,为规避以上局面的出现,一个邦国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一是,要有力量做准备,否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歌舞升平之盛就是在引诱某些极端势力蠢蠢欲动恶向胆边生地趁火打劫,忘战必危;
那么,缺少高度的富有、灵魂孱弱的躯壳、信仰迷失的执拗……将随时可能成为待宰肥羊,待欺之民。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二是,但不妄自用力量,否则以为军事力量万能无坚不摧所向披靡而穷兵黩武深陷不义之战注定失败,利而不怒,重而不好,妄战必败;
中印自卫反击战是该原则的经典案例。
三是,且要敢于用力量,否则没有敢于亮剑、勇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意志,就会放任纵容某些极端势力藐视下的铤而走险,亡战必悔。
抗美援朝之战是该原则的经典案例。
当时,孔子对国防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作用发挥的基本思想大致如此。
由具体案例,看孔子是如何的立场坚定,据理力争,寸土必争:
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时值夏、齐与鲁媾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以大司寇身份为定公相礼,孔子认为“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准备。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齐君敬畏,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见《谷梁传·定公十年》)。
帛书《要》,子曰:“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