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8-5 17:19:53

《译解大学中庸》

 自从我出版《论语》与《孟子》的解读本之后,不断有读者询问:何时出版《大学》与《中庸》的解读本?我原先并未考虑这项计划,因为在我印象中《大学》材料太少,大家又习惯了朱熹的章句与批注,而《中庸》有些语句过于抽象,又高度概括,不容易说明白。

    等到我具体进行这项计划时,才发现早就应该有人这么做了。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不但改编了《古本大学》的内容顺序,还为“格物致知”补上一段话,并且他对格物致知的看法难以自圆其说,以致后来王阳明《大学问》作了不少批判工作。但是王阳明的解说显然走向另一极端,使人读来亦觉不妥。

  由于本书篇幅较少,并且为了方便读者检索,所以特地收录前面提到的两份文本。至于朱熹的《中庸章句集注》也以同样理由收于附录。本书《大学》部分所用的文本是《古本大学》,但并未忽略朱熹的“章句批注”本里面所有的重要观点,并且在批注中详加讨论。我的讨论引用不少《论语》与《孟子》的相关数据,目的是要彰显儒家思想的传承关系。先有《论语》《孟子》,后有《大学》《中庸》,这是历史事实,也是我们学习的次序。


  跨越智慧的门槛、文字的隔阂
  探究“大学”之道,再现古代理想教育
  体现“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机

  《大学》
  《大学》与《中庸》原本各是《礼记》中的一篇短文,至南宋朱熹将其收于“四书”之中,与《论语》、《孟子》并列,一跃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大学》又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朝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要材料,乃成为国人熟知的古代经典,其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也普遍深入人心。

  傅佩荣教授的解读著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录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


  《中庸》
  “中庸”即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语。书名“中庸”,取义甚高,因为孔子在《论语.雍也》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做到的。

  傅佩荣教授在解读《中庸》时,大量引述《论语》与《孟子》的相关资料,并以《易传》的内容互相参照,希望藉此突显本书在儒家学说传承上的特殊地位。《大学》如果算是大学本科生的教材,《中庸》则是研究所的教材,其深度、广度与高度让人望洋兴叹,值得终身学习、实践及品味。

  本书特别附录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及王阳明的《大学问》,便于读者查考之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译解大学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