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8-5 17:17:56

《尚书》介绍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是《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

  《尚书》记载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包括了夏、商、周三代。陈梦家《尚书通论》第一章先秦引书篇统计《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墨子》、《礼记》、《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九本先秦经典引用尚书一百六十八处。

  《尚书》以古奥难读著称,其中“诰”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韩愈称:“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司马迁写《史记》时,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史记•卷001•五帝本纪》便写为“敬顺昊天”。扬雄亦言:“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

  《虞书》记载中国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夏书》的《禹贡》记载了禹治水以后全国的地理面貌,历代研究者极多,《甘誓》一篇已出现于战国时期《墨子》的著作中。《周书》记载周朝的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周公本人的记载最多。

  孟子曾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历史源流

  尚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尚书》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尚书》就是收集左史所记的言论或命令(也有人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

  《纬书》记载古代尚书凡3240篇,至孔子删定为120篇,遂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尚书》又分成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西汉末造,开始有所谓今古文之争,古文学派日盛,官派的今文学派主流地位备受挑战。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到清朝末造。
今文尚书

  尚书本是上古档案资料的汇编,孔颖达说:“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马融说: “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按《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孔子将其整理编纂,形成了有百篇的《尚书》。秦始皇焚书时,秦朝博士伏生(伏胜)将《尚书》藏于壁中,后兵祸大起,伏生流亡,重新安定下来时,发现所藏“亡数十篇”仅剩下了29篇(纬书说28篇)。后朝廷派遣晁错去听伏生(当时已九十多岁)讲授,以当时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隶书来纪录,记录下来的本子就称为“今文尚书”。

  伏生将他对尚书的解释传授给欧阳生(欧阳和伯)与张生,张生将之传授至欧阳高、夏侯胜(大夏侯)、夏侯建(小夏侯),为今文尚书授受之三家。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立欧阳氏为学官;汉宣帝石渠议奏之后,三家皆立为学官。另外,有河间女子献《太誓》(《泰誓》)一篇,被并入伏生所传之29篇中,或说其中包括书序一篇,故亦有数伏生所出壁中尚书为28篇之说。

  东汉之十四博士包括了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今日可以从熹平石经残石与复原去推测欧阳氏本的面貌。


  古文尚书

  有多种来源,共同的特征是出自两汉私家所藏壁中书。

  孔安国本:司马迁在《史记•卷121•儒林列传》中提到孔氏家中有“古文尚书”,孔安国(孔子十一世孙)“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任官),逸书得十余篇”。

  孔壁本、鲁恭王本、中古文本:《汉书•艺文志》提到“古文尚书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恭)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孔安国取得这本子,与官方已有的今文尚书29篇对照,多出16篇,异文七百多处。孔安国后代或学生将此本交给了官方,刘向称之为“中古文”,史记中的孔安国本应该就是指这一本。

  张霸一百零二篇尚书本。东莱张霸将《尚书》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又以《左传》、《尚书序》作为首尾,共计一百零二篇,史称《一百零二篇尚书》。

  《古文尚书》开始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对比了古文和今文区别之后,倾向古文学,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论战。东汉时,完整的孔安国本已失,杜林漆书这一古文本出现,其篇数和今文尚书篇数相同皆二十九篇,没有孔安国藏的多出的十六篇。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家为之作注和提倡,学习者逐渐增多,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

  西晋永嘉之乱时,晋朝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失,这使得从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失传,这样郑玄所注的杜林漆书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版本。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上一批经文,其中有58篇的自称传自于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唐代学者对此深信不疑,采用其作为官方版本,孔颖达也用其撰成《尚书正义》,并刻入开成石经中,这使得这部书代替了郑玄注本,最终使得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完全失传。
伪古文尚书

  从宋朝开始朱熹、吴棫等人对于梅献古文的真实性开始怀疑,吴棫认为伏生《尚书》诘屈聱牙,而《孔传尚书》多出的二十五篇《晚书》却简单易懂,朱熹也说“孔壁所出《尚书》如《禹谟》……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不记得?此不可晓”。

  清代阎若璩以三十年光阴写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用“以虚证实,以实证虚”的考证方法,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认定梅献尚书中多出的二十五篇是后世伪作,其余三十三篇真伪杂糅,从此,通行本《尚书》中有二十五篇为伪书的说法,通称为“伪古文尚书”说,遂成定论。同时代的毛奇龄写了《古文尚书冤词》反驳阎若璩的说法,但阎说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故今日称这一本子为伪古文尚书,但究竟是不是伪书,如果是伪造,作伪者是谁,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近来中国学者如张岩、刘义峰、离扬,重新检讨阎若璩的证据,认为《古文尚书》并非全部是伪书。


  清华简尚书

  2008年7月,清华大学获赠两千余战国竹简,是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捐赠给清华,经过专家鉴定,这批“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大约2300—2400年左右,应出土于楚国境内。内中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有三分之一的“清华简”已被初步浏览。目前相关单位公布其内容的有二:《保训》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保训》原无篇题,由专家根据篇文内容而定名,内容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即周武王)的遗言。乐诗为周武王于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中,饮酒时所赋诗歌,疑为《乐经》原文。

  体裁

  尚书正义谈到有两种分类法:

  1.六种说:典(如《尧典》)、谟(如《皋陶谟》)、训(如《伊训》)、诰(如《大诰》)、誓(如《牧誓》)、命(如《文侯之命》);来自“可能是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

  2.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来自孔颖达监修的《尚书正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尚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