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8-5 16:52:27

孙武的军事思想

  孙武,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古代军事理论奠基者,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亦称孙子。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据唐以后典籍记载,为齐国田氏(即陈氏)后裔,祖父田书伐莒(今莒县)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子孙因从此姓。

  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齐国内乱,田、鲍两族与栾、高两族相攻,孙武避乱出奔吴国。身处诸侯争霸、列国兼并、大夫争权、社会变革的动乱之世,为寻求以战止战、保国安民的途径和方法,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总结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著书立论,成兵法十三篇。值吴王阖闾即位,在行人伍子胥辅佐下,整军经武,增强国力,欲破楚以图霸,经伍子胥多次举荐,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献吴王阖闾,深得阖闾赞赏,被任为将军。传说曾在吴宫演练宫女,"小试"兵法,诛斩违犯军令的吴王二宠姬,反映其从严治军的为将之道。

  周敬王八年(前512),阖闾兴兵攻楚拔舒邑,欲乘胜直捣楚都。孙武着眼全局,认为楚国甚强,吴国"民劳",大举攻楚的时机尚不成熟,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此后数年间,按照伍子胥提出的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之策,多次出兵袭扰楚军于江、淮之间,迫使楚军疲于奔命,削弱其战斗力。十四年,与伍子胥共谋利用唐(今湖北随州西北)、蔡(今河南新蔡)两国与楚的矛盾,将其争取为吴的盟国,即使楚陷于孤立,又扼楚之项背。随即与伍子胥、太宰伯?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攻楚,避开楚军防守正面,沿淮水迂回进军,由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直驱楚腹心的江汉地区,打破楚军战略部署,进而调动楚军脱离有利阵地,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又乘势追击,连战连胜,攻占楚都郢城(今荆沙市江陵西北),创造春秋时期具有明显战役特征的著名战例,表现出孙武指导战争重谋略、重虚实、重人为的鲜明风格。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汉墓出土的竹简、木简《孙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孙武丰富而深邃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孙武率先论述战争全局和战略全局问题,最早揭示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胜而后求战"、"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等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深刻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等一系列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孙子兵法》以其博大精深的战略理论彪炳古今中外,孙武则以"兵圣"之誉而名垂千古。      

  其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所著《孙子》十三篇中:

  ⒈战争观。孙武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 警之 ",提倡" 安国全军之道 "(《 孙子·火攻》)。"慎",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告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警",则是要加强战备,增强实力,要求"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九变》)。为了探求预知胜负的途径,孙武正确地阐述了战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及相互的辩证关系。他将客观因素概括为道、天、地、将、法"五事",居"五事"之首的"道"既指修明政治("修道而保法"),也包括争取民心("上下同欲")和振奋士气("并气积力")。他高度重视政治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触及到了政治与军事的主从关系。吴楚之战时,孙武以"民劳,未可,且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劝阻吴王暂缓攻楚,更进一步表明他意识到爱惜民力、争取民心的重要意义。他也十分看重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孙子·九地》)。他论述军事实力,注意到了经济因素,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孙子·形》),从土地、物产、兵源推算出军事力量的强弱。据银雀山汉墓竹简《吴问》载,他预测晋国六卿政治命运,也是通过对六卿实行的亩制大小、税率轻重、养兵多少作出判断的。他用"形"表示客观存在的军事实力,"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形象地说明了其内涵和作用。他还充分肯定了主观能力的发挥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计》)即通过主观努力,能动地创造和运用有利的态势。

  ⒉战略思想。孙武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从而提出了不以直接交战的方式达成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他称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主张对于国、军、旅、卒、伍,"全"为上,"破"次之。为达全胜目的,在战略谋划上要胜敌一筹,"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孙子·计》);在力量对比上要处于优势,"胜兵若以镒称铢";在战争准备上要周到细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形》);在实行方式上则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总之,要求达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作战指导思想 在作战指导上,孙武主张积极进攻。在实施战略进攻时,要秘密决策,"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隐蔽准备,"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虚实》);突然袭击,"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孙子·九地》),"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同前);打敌要害,"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同前);大胆深入,"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同前);速战速决,"兵贵胜,不贵久"(《孙子·作战》)。在进攻作战中,孙武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是基于对当时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后勤供应的分析作出的抉择。因为"相守数年"的战争,"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孙子·用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一旦"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作战》)。又因为在后方供应上,"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因而要求"因粮于敌"(同前)。孙武强调进攻,但也不忽略防御,认为"不可胜者,守也",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以求"自保而全胜"(《孙子·形》)。如果兵处劣势,还应"逃之"、"避之",以保存军力。

  对于作战谋划,强调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形》),要看到地有"六形",法有"九变",谍有"五间"、将有"五危"、"六过"等。作战指挥,强调争取主动权,要明利害、识众寡、辨分合、察虚实、善专分。战术运用,要示形惑敌,奇正多变,因敌制胜。

  ⒊治军思想。孙武的治军指导思想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孙子·行军 》)。"文"指厚赏、爱卒,"武"指重罚、严刑,二者相辅相成,"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同前)。对士卒平时要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战时才能步调一致,服从命令。因此,他主张"令素行以教其民"。他还注重将帅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德才标准。

  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他强调"知彼知己",以庙算"七孰"进行对比分析,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要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向其对立面的转化,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孙武通过战争事物中对立范畴(敌我、攻守、全破等)的认识,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消长关系,从而衍生出对各种作战方式的描述,推动了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孙武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军事领域中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对指导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现代战争中,他所揭示的某些规律仍有其生命力,其中很多原则还被移用到经营管理、体育竞赛等社会生活领域,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的重视,是世界公认居于鼻祖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武的军事思想